第二百三十一章 天意在秦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大秦王座最新章节!
相比起攻陷墨家机关城,李斯更注重文字改制。将攻陷墨家机关城的任务交给手下去办后,李斯一头扎进了茫茫字海中。
小朝会之后,胡毋敬所在的奉常府立即忙碌了起来。
李斯吩咐下来的两件事各有繁难。
全面勘定七国文字,相互参补而最后确定华夏总字数,这件事难处在数量大活路细,稍不留神便有脱漏。胡毋敬原是太史令,几乎熟悉所有的才具文吏,当即从下辖各府遴选出一百三十余人,组成了一个堪称庞大的勘字署,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劳作。
而确定文字基准,其难处则在于梳理文字的历史脉络,参以现行七国文字各自的数量多寡、表意丰薄、形制繁简、书写是否清晰等等方面,最终方能确定。可以说,这件事实际是一次浩繁的文字考据工程,比勘字更见治学功底。
反覆思忖后,胡毋敬从博士学宫遴选出了六位儒家博士,并亲自主持,立了个名目叫文字春秋署,此名获得博士们的一致喝采。毕竟,战国之诸子百家,论治学的功力还是数儒家最厚。
孔子作过《春秋》,编过《诗经》,给《周易》补写过爻辞,件件都做得缜密仔细无可挑剔,成为天下公认的经典。自孔子之后,儒家治学蔚为风气,及至子思、孟子师徒二人更是将其发扬光大。若非儒家大部分人始终坚持复辟周道分封,眼下定然是另外一番气象了。
一个月后,"临危受命"的六位博士一致认为:华夏文字的正统传承,乃是秦国文字,而不是山东六国文字。
胡毋敬听后大是惊喜,但却丝毫未显于形色,反而黑着脸道:"文字基准要让天下之信服,诸位且说说其理何在?"
这六位博士分别是李克、伏胜、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先生,后四人后来更是成为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六人皆不善言谈论战而学问扎实,在七十余博士中别具一格,治学正当其任。
面对胡毋敬的质疑,六位博士人各自阐发各自的论据,整整说了两日。六位博士的论证被全数整理出来后,胡毋敬参以自家见解,写成了长长一卷《华夏文字流变考》,然后带着它来到丞相府。
李斯浏览一遍,不禁拍案感喟:"华夏正字居然在秦,天意也!"
史籀文,是西周中后期与东周前期(春秋早期)的文字。周宣王时,叫做籀的太史奉命整理出大约九千字的官方制式文字,是以世称史籀文。史籀文的实际意义在于:这是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字整理,在华夏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公布标准文字。应该说,周室太史令的九千余字便是当时的正统文字。
西周末期,秦人救周于镐京之乱,被封为大诸侯国,合法继承了周人故地。久居边陲而半农半牧的秦人,忠实地秉承了周文明的基本框架,在文字上则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周王朝的史籀文。春秋时期的秦国,将史籀文奉为标准教材,童稚发蒙学字,学的就是这种华夏正统文字。学童如此,官府公文民间纪事自然也是以史籀文为国家文字。直到战国之世,秦国使用的始终都是周王室整理颁行的史籀文。
但是,自春秋开始,山东六国的文字却有了另外一番变化。由于周天子威权松弛,再加上诸侯自治不断扩大,整个天下变的日渐活跃!而且由于文字书写材料的不断丰富,蓬勃的商旅使社会生活日渐丰富,还有战争的逐渐增多,人们对文字形式的交流需求日益迫切,原因不一而足。但总归是,在中央周王室已经无力统筹的情形下,各国的文字都开始自行其是地发展起来了。
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两方面:一是各国各自增加文字量,造出了许多符合实际需求且符合华夏文字特质的新字,使文字表意功能惊人地丰***;二是各国文字书写形式多样化,书写材料多样化让国与国之间的文字,原本已经有了差异。在不同材料上以不同工具书写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字,其间生发的种种流变,远远超出了任何一国的控制。
春秋早期,各大诸侯国的文字尚大体遵循着周王室颁行的史籀文规则。然经过五百余年的激荡生发,战国七雄的文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以至与"言语异声"一样,"文字异形"也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分治表征。
基于上述流变,到了始皇帝推行文字改制之时,与秦国奉行的正统文字相比,山东六国文字的最大特异之处在于两处:一是中原文明长期兴盛,名士学人灿若群星,以至文字量之增加程度远远大于秦国文字;二是书写形式大为简约,体现出极大的书法艺术性与族群地域的个性特质,许多字的写法,几乎已经脱离了早起象形文字的基本形制。
就文字表意的丰富性、文字形制的简约优美性而言,秦国的文字相较起山东六国的文字显然是凝滞了一些。
"若以秦文字为准,表意缺憾能否弥补?"
嬴政备细看完了李斯带来的《华夏文字流变考》,又听完了胡毋敬与六博士的禀报,第一句话便不遮不掩直奔要害:"若天下士人文不能表意,秦字岂非遗祸天下哉!"
"陛下毋忧,断无此理。"嬴政的反应让在场众人心中敬服,胡毋敬慷慨道:"六国新造文字而秦国文字所无者,勘字署现已一一列出,全部补入秦文字。经勘字署反覆计数勘合,七国文字情形是:魏国常用字两千一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六千一百余个;赵国常用字一千三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一千三百余个;韩国常用字两千一百六十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三千九百余个;燕国常用字一千八百多个,总共有字一万八千余个;楚国常用字一千九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一千余个;齐国常用字两千一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一千余个。"
"秦国如何?"
"经勘字署详查:自孝公时期商君变法之后,秦字亦渐渐增多,常用字增至一千三百五十个上下,总共有字一万一千六百六十二个。"
"秦无他有之新字,大体几多?"
"合六国新字,总计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余个。"
"两方互补,华夏文字总计近三万!"博士夏黄公慨然补充。
"书文表意,足堪天地四海之宏论也!"博士李克也奋然呼应。
"好!以秦补新,而成天下一统文字,不失为既承文明大统,又保文明创新之最佳应对!"嬴政拍案决断,七国文字的勘验结果让嬴政很是高兴。
相比起攻陷墨家机关城,李斯更注重文字改制。将攻陷墨家机关城的任务交给手下去办后,李斯一头扎进了茫茫字海中。
小朝会之后,胡毋敬所在的奉常府立即忙碌了起来。
李斯吩咐下来的两件事各有繁难。
全面勘定七国文字,相互参补而最后确定华夏总字数,这件事难处在数量大活路细,稍不留神便有脱漏。胡毋敬原是太史令,几乎熟悉所有的才具文吏,当即从下辖各府遴选出一百三十余人,组成了一个堪称庞大的勘字署,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劳作。
而确定文字基准,其难处则在于梳理文字的历史脉络,参以现行七国文字各自的数量多寡、表意丰薄、形制繁简、书写是否清晰等等方面,最终方能确定。可以说,这件事实际是一次浩繁的文字考据工程,比勘字更见治学功底。
反覆思忖后,胡毋敬从博士学宫遴选出了六位儒家博士,并亲自主持,立了个名目叫文字春秋署,此名获得博士们的一致喝采。毕竟,战国之诸子百家,论治学的功力还是数儒家最厚。
孔子作过《春秋》,编过《诗经》,给《周易》补写过爻辞,件件都做得缜密仔细无可挑剔,成为天下公认的经典。自孔子之后,儒家治学蔚为风气,及至子思、孟子师徒二人更是将其发扬光大。若非儒家大部分人始终坚持复辟周道分封,眼下定然是另外一番气象了。
一个月后,"临危受命"的六位博士一致认为:华夏文字的正统传承,乃是秦国文字,而不是山东六国文字。
胡毋敬听后大是惊喜,但却丝毫未显于形色,反而黑着脸道:"文字基准要让天下之信服,诸位且说说其理何在?"
这六位博士分别是李克、伏胜、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先生,后四人后来更是成为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六人皆不善言谈论战而学问扎实,在七十余博士中别具一格,治学正当其任。
面对胡毋敬的质疑,六位博士人各自阐发各自的论据,整整说了两日。六位博士的论证被全数整理出来后,胡毋敬参以自家见解,写成了长长一卷《华夏文字流变考》,然后带着它来到丞相府。
李斯浏览一遍,不禁拍案感喟:"华夏正字居然在秦,天意也!"
史籀文,是西周中后期与东周前期(春秋早期)的文字。周宣王时,叫做籀的太史奉命整理出大约九千字的官方制式文字,是以世称史籀文。史籀文的实际意义在于:这是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字整理,在华夏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公布标准文字。应该说,周室太史令的九千余字便是当时的正统文字。
西周末期,秦人救周于镐京之乱,被封为大诸侯国,合法继承了周人故地。久居边陲而半农半牧的秦人,忠实地秉承了周文明的基本框架,在文字上则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周王朝的史籀文。春秋时期的秦国,将史籀文奉为标准教材,童稚发蒙学字,学的就是这种华夏正统文字。学童如此,官府公文民间纪事自然也是以史籀文为国家文字。直到战国之世,秦国使用的始终都是周王室整理颁行的史籀文。
但是,自春秋开始,山东六国的文字却有了另外一番变化。由于周天子威权松弛,再加上诸侯自治不断扩大,整个天下变的日渐活跃!而且由于文字书写材料的不断丰富,蓬勃的商旅使社会生活日渐丰富,还有战争的逐渐增多,人们对文字形式的交流需求日益迫切,原因不一而足。但总归是,在中央周王室已经无力统筹的情形下,各国的文字都开始自行其是地发展起来了。
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两方面:一是各国各自增加文字量,造出了许多符合实际需求且符合华夏文字特质的新字,使文字表意功能惊人地丰***;二是各国文字书写形式多样化,书写材料多样化让国与国之间的文字,原本已经有了差异。在不同材料上以不同工具书写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字,其间生发的种种流变,远远超出了任何一国的控制。
春秋早期,各大诸侯国的文字尚大体遵循着周王室颁行的史籀文规则。然经过五百余年的激荡生发,战国七雄的文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以至与"言语异声"一样,"文字异形"也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分治表征。
基于上述流变,到了始皇帝推行文字改制之时,与秦国奉行的正统文字相比,山东六国文字的最大特异之处在于两处:一是中原文明长期兴盛,名士学人灿若群星,以至文字量之增加程度远远大于秦国文字;二是书写形式大为简约,体现出极大的书法艺术性与族群地域的个性特质,许多字的写法,几乎已经脱离了早起象形文字的基本形制。
就文字表意的丰富性、文字形制的简约优美性而言,秦国的文字相较起山东六国的文字显然是凝滞了一些。
"若以秦文字为准,表意缺憾能否弥补?"
嬴政备细看完了李斯带来的《华夏文字流变考》,又听完了胡毋敬与六博士的禀报,第一句话便不遮不掩直奔要害:"若天下士人文不能表意,秦字岂非遗祸天下哉!"
"陛下毋忧,断无此理。"嬴政的反应让在场众人心中敬服,胡毋敬慷慨道:"六国新造文字而秦国文字所无者,勘字署现已一一列出,全部补入秦文字。经勘字署反覆计数勘合,七国文字情形是:魏国常用字两千一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六千一百余个;赵国常用字一千三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一千三百余个;韩国常用字两千一百六十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三千九百余个;燕国常用字一千八百多个,总共有字一万八千余个;楚国常用字一千九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一千余个;齐国常用字两千一百余个,总共有字两万一千余个。"
"秦国如何?"
"经勘字署详查:自孝公时期商君变法之后,秦字亦渐渐增多,常用字增至一千三百五十个上下,总共有字一万一千六百六十二个。"
"秦无他有之新字,大体几多?"
"合六国新字,总计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余个。"
"两方互补,华夏文字总计近三万!"博士夏黄公慨然补充。
"书文表意,足堪天地四海之宏论也!"博士李克也奋然呼应。
"好!以秦补新,而成天下一统文字,不失为既承文明大统,又保文明创新之最佳应对!"嬴政拍案决断,七国文字的勘验结果让嬴政很是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