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汉鼎最新章节!
第103章 (1)
按照正常的作战方式,是弓箭手射击,然后长枪手和盾牌手挺进,颇有点现代火力覆盖,然后步兵冲锋的意味。在唐朝最强大的时候,每个唐军都配备有弓箭,射箭的时候箭如雨下,无论是场面还是杀伤力,都非常的可观,如果敌人的盾牌不够多,不够坚固,这一轮轮的箭雨下来,就要被消耗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
箭雨过后,就是长兵器的稳步推进,主要是陌刀手的稳步前进。随着战斗的发展,部队的武器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长枪因为比陌刀灵活方便,渐渐有取代陌刀的趋势,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一样的。陌刀手是双手的前锋,也是破开对方铜墙铁壁的利刃,因此对于士兵的素质要求很高,中唐大将王宗嗣就是陌刀手出身。
黄巢起义军之所以发展壮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地节度使保存实力,不愿意和起义军死磕,这也使得起义军有骄傲自满的倾向,没有认真锻炼部队的战斗力,尤其是严格磨练部队的战斗意志,后来各地节度使动了真格,黄巢起义军马上就出现了危机,最终走向了死亡。韦国勇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起义军的失败,但是却总结出了很多教训。他认为,任何势力,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军队的实力,不是吹嘘出来的,是一刀一枪的训练出来的,是一刀一枪的拚杀出来的,任何的花架子,都只有害处而没有好处,
刘鼎对此非常赞同。
韦国勇是刘鼎接触到的第一个懂得全面军事知识的将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黑暗的社会,或许韦国勇早已经成为朝廷军队的将军,刘鼎少不了向他虚心求教。对于刘鼎的虚心求教,韦国勇也倾囊传授,将有唐一代的军事慢慢的向他详细描述,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也不厌其烦的向刘鼎解释,并且是用尽可能形象简单的语言,因为他也清楚,“刘鼎”的脑子不是很好,领悟能力比较差。
初唐时,唐军是府兵制,为什么叫府兵呢?
唐朝初期,没有大量的常备军,那打仗的时候怎么办?打仗的时候,把那些农户武装起来,让他们上阵去打,就这么办。所以为了能使农户们快速的、麻利的集合起来,唐初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几百个军府,这些军府的名字,叫折冲府,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征兵办,那么一旦战争来了,或者防卫的任务来了,本地折冲府就该发出命令了,命令本地农户,武装起来,准备出发,当时唐朝总共有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而这些个折冲府,又分为三类,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这些军府所征的兵,就叫府兵,这些个府兵平时都是农户,主要任务:种地,国家给你田地,什么永业田、口分田,给你这个,你种桑种麻种植谷物,一旦到了打仗的时候,你扔下锄头就得跟我上阵,那么这些人平时都是农户,打仗的时候他扔下锄头了,谁给他发装备呢?
没人给他发,自己带。这些人虽然是农户,但是,农闲的时候,就得练武,不像现在,农闲的时候打打牌啊,摸摸麻将啊,甚至说去旅游啊,那时候都没有,农闲了,你就练武,时刻准备为国家献身,农忙了,你就耕地,尽本分,那么打仗了,这些个农户首先要自带装备,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武装好了之后,再去打仗,那么都有什么装备呢?
这些个农户,每十个人,就要准备六匹马,这六匹马主要是用来运输,不是骑的,如果你们这十个人比较穷,准备不起六匹马,驴也行,准备六头驴。那么这六匹马拉的是什么呢?首先,是铁马盂,痰盂的盂,这马盂可不是喂马的,是给人吃饭用的,之所以叫马盂,是因为它的个头很大,能装很多米,然后是生火的工具,途中吃饭、取暖都得用它,接着就是帐篷,安营睡觉用它,然后是布槽,布做的马槽,也就是给马吃饭用的,行军途中马要喂啊,然后是铁锹,挖土用的,安营扎寨、挖战壕、挖坑都得靠它,然后是镢(jué),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镐头,刨土用的,再后是凿子,还要带个东西,这个东西叫碓(duì),这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种东西在农村用得到,我们在电视剧里也经常看到,估计现在的农村也有,就是专门舂米用的,把谷子的外壳去掉,带着这个东西,方便做饭,要不然全是糠怎么吃啊?带完了这些还要带个筐,装东西的,特别是打胜仗了,装战利品,接着还有斧子、钳子、锯子,一样一个,开路的时候用,还有两把镰刀,两张床,这些,都是生活工具,每十个人,就得带这么些东西。
接下来,就是战斗工具了,战斗工具是这样的,每五十个人,带一个火瓒(火字旁),这种东西,是一种短矛,打仗的时候,在上面缠上布,浇上油,点着了往敌人那边扔,专门烧敌人的,然后是胸马绳一套,马笼头、脚蹬子三套,这是每五十个人要带的。
那么具体到每个士兵,都带哪些呢?
一个士兵,一张弓,三十支箭,箭袋一个,大横刀一把,磨刀石一块,大觿(xī)一个,觿是象牙做的一种锤子,一般带在身上作装饰用,但当兵的带这个玩意可不是做装饰,有实际用途,比如撬开箱子、瓶子、石头、解开绳子、布匹打的死结等等,还有军帽、军装,这都得自备,还有绑腿,这就是一个单兵的装备。
那么这些装备带全了就可以了吗?不是的,还要带九斗麦饭,两斗大米,自带干粮,那么我们经常看电视剧电影,那里面的唐军动不动就全身披甲,而且那甲胄做得还特好看,实际是不是呢?实际不是地,甲胄,在那时候是很贵的东西,不是谁都置备得起,所以府兵们不需要自备甲胄,甲胄由国家发,但是,可不是一出动就发,那要看看你这次出动要去干什么,比如说你们这次要去远征,要去打吐蕃,打突厥,九死一生,那可以发给你,但如果你们这次只是去皇宫值班,轮流护卫,那不能发给你,你只要带着横刀、弓箭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看看,古代打仗需要打多少东西?光一个士兵,就得六种器具,还要自备军装,每十个人,要带十三种工具,马要六匹,每五十个人,要带八种装备,这些都要自备,因此我们每次看电视剧,都是每个士兵盔明甲亮,轻轻巧巧,手里就拿着一支长矛或者一把短刀,这和历史是很不相符的。
那么都带齐了,该去打仗了,打仗之前,要分建制,就好像我们现在,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要分好建制才能动手,那府兵制的时候怎么分呢?三百人,是一个团,团长不叫团长,叫校尉;团下面分队,五十人为一个队,领头的也不叫队长,叫队正;对下面分火,十个人为一火,领头的叫火长。那么如果是三万人,就是一百个团。
出征的时候谁带兵呢?可不是折冲府的将军带兵,他也就相当于一个征兵办公室主任,他没这个权力带兵,当然也没这个能力带兵,那么谁带兵呢?朝廷派谁带兵,谁就去带兵,比如李世民派李靖做总管,去讨伐突厥,那就是李靖去带兵,但是李靖决不能说大模大样跑到折冲府,说你把兵给我吧,那人家折冲府的将领绝对不给,得怎么办人家才给你兵呢?就像现在一样,你得有手续,有凭证。你比如说李靖,他要带兵去打仗,首先就要去兵部,得兵部给了你领军的证明,你才能领军,这个证明,在唐代叫做“鱼符”,那么李靖拿着鱼符,直奔折冲府,说我要领兵,折冲府和当地的刺史要检查这个兵符,检查之后没问题,才给你兵,但如果说,这个战事非常大,比如灭突厥的战争,灭吐谷浑的战争,那么折冲府的负责人,你也要跟着一起去,如果战争的规模不大,那么就是果毅都尉,也就是副手去,战争规模再小一些,那就是果毅都尉的下属再去,以此类推。
那么要出征了,这些府兵的年纪都在多大呢?现在的征兵制,年龄都很小,一般到了二十二岁二十三岁,那就是老兵了,可那时候不是,那时候,你二十岁当兵,六十岁才免除兵役,也就是到了二十了,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了,一直到你六十岁,你才能退休,名副其实的老兵。如果你会骑马射箭,太好了,立刻去做骑兵校尉,这类骑兵校尉叫做越骑,属于最厉害的骑将,不会骑马的,或者会骑马但是不能在马上射箭的,有的做步兵,有的做骑兵,慢慢训练。可是打仗之前,这些人总得训练啊,我刚才说过,农闲的时候,他们就练武,可是练武,只是个体的演练,群体的演练搞不搞呢?当然搞。
每年到冬季,一年到头了,庄稼也收完了,有时间了,折冲府就把这群农户找过来,命令他们,开始训练,怎么训练呢?折冲府都尉令左右两个校尉,各带步兵十个队,也就是五百人,骑兵一个队,五十骑,相距百步,严阵以待,之后听角手,也就是号手,吹第一通号,列队,二通号,偃旗息鼓,三通号,举起大旗,听到鼓响,两队呐喊着向前冲,接着其中一队鸣锣,锣声一响,那队人马就退兵,另一队人马继续前进,然后前进的一方队伍中突然也鸣锣,则那队人马也退兵,反复如此,这就是练兵了,当然古代的练兵,如今看来,似乎要简单一些。
第103章 (1)
按照正常的作战方式,是弓箭手射击,然后长枪手和盾牌手挺进,颇有点现代火力覆盖,然后步兵冲锋的意味。在唐朝最强大的时候,每个唐军都配备有弓箭,射箭的时候箭如雨下,无论是场面还是杀伤力,都非常的可观,如果敌人的盾牌不够多,不够坚固,这一轮轮的箭雨下来,就要被消耗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
箭雨过后,就是长兵器的稳步推进,主要是陌刀手的稳步前进。随着战斗的发展,部队的武器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长枪因为比陌刀灵活方便,渐渐有取代陌刀的趋势,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一样的。陌刀手是双手的前锋,也是破开对方铜墙铁壁的利刃,因此对于士兵的素质要求很高,中唐大将王宗嗣就是陌刀手出身。
黄巢起义军之所以发展壮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地节度使保存实力,不愿意和起义军死磕,这也使得起义军有骄傲自满的倾向,没有认真锻炼部队的战斗力,尤其是严格磨练部队的战斗意志,后来各地节度使动了真格,黄巢起义军马上就出现了危机,最终走向了死亡。韦国勇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起义军的失败,但是却总结出了很多教训。他认为,任何势力,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军队的实力,不是吹嘘出来的,是一刀一枪的训练出来的,是一刀一枪的拚杀出来的,任何的花架子,都只有害处而没有好处,
刘鼎对此非常赞同。
韦国勇是刘鼎接触到的第一个懂得全面军事知识的将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黑暗的社会,或许韦国勇早已经成为朝廷军队的将军,刘鼎少不了向他虚心求教。对于刘鼎的虚心求教,韦国勇也倾囊传授,将有唐一代的军事慢慢的向他详细描述,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也不厌其烦的向刘鼎解释,并且是用尽可能形象简单的语言,因为他也清楚,“刘鼎”的脑子不是很好,领悟能力比较差。
初唐时,唐军是府兵制,为什么叫府兵呢?
唐朝初期,没有大量的常备军,那打仗的时候怎么办?打仗的时候,把那些农户武装起来,让他们上阵去打,就这么办。所以为了能使农户们快速的、麻利的集合起来,唐初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几百个军府,这些军府的名字,叫折冲府,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征兵办,那么一旦战争来了,或者防卫的任务来了,本地折冲府就该发出命令了,命令本地农户,武装起来,准备出发,当时唐朝总共有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而这些个折冲府,又分为三类,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这些军府所征的兵,就叫府兵,这些个府兵平时都是农户,主要任务:种地,国家给你田地,什么永业田、口分田,给你这个,你种桑种麻种植谷物,一旦到了打仗的时候,你扔下锄头就得跟我上阵,那么这些人平时都是农户,打仗的时候他扔下锄头了,谁给他发装备呢?
没人给他发,自己带。这些人虽然是农户,但是,农闲的时候,就得练武,不像现在,农闲的时候打打牌啊,摸摸麻将啊,甚至说去旅游啊,那时候都没有,农闲了,你就练武,时刻准备为国家献身,农忙了,你就耕地,尽本分,那么打仗了,这些个农户首先要自带装备,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武装好了之后,再去打仗,那么都有什么装备呢?
这些个农户,每十个人,就要准备六匹马,这六匹马主要是用来运输,不是骑的,如果你们这十个人比较穷,准备不起六匹马,驴也行,准备六头驴。那么这六匹马拉的是什么呢?首先,是铁马盂,痰盂的盂,这马盂可不是喂马的,是给人吃饭用的,之所以叫马盂,是因为它的个头很大,能装很多米,然后是生火的工具,途中吃饭、取暖都得用它,接着就是帐篷,安营睡觉用它,然后是布槽,布做的马槽,也就是给马吃饭用的,行军途中马要喂啊,然后是铁锹,挖土用的,安营扎寨、挖战壕、挖坑都得靠它,然后是镢(jué),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镐头,刨土用的,再后是凿子,还要带个东西,这个东西叫碓(duì),这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种东西在农村用得到,我们在电视剧里也经常看到,估计现在的农村也有,就是专门舂米用的,把谷子的外壳去掉,带着这个东西,方便做饭,要不然全是糠怎么吃啊?带完了这些还要带个筐,装东西的,特别是打胜仗了,装战利品,接着还有斧子、钳子、锯子,一样一个,开路的时候用,还有两把镰刀,两张床,这些,都是生活工具,每十个人,就得带这么些东西。
接下来,就是战斗工具了,战斗工具是这样的,每五十个人,带一个火瓒(火字旁),这种东西,是一种短矛,打仗的时候,在上面缠上布,浇上油,点着了往敌人那边扔,专门烧敌人的,然后是胸马绳一套,马笼头、脚蹬子三套,这是每五十个人要带的。
那么具体到每个士兵,都带哪些呢?
一个士兵,一张弓,三十支箭,箭袋一个,大横刀一把,磨刀石一块,大觿(xī)一个,觿是象牙做的一种锤子,一般带在身上作装饰用,但当兵的带这个玩意可不是做装饰,有实际用途,比如撬开箱子、瓶子、石头、解开绳子、布匹打的死结等等,还有军帽、军装,这都得自备,还有绑腿,这就是一个单兵的装备。
那么这些装备带全了就可以了吗?不是的,还要带九斗麦饭,两斗大米,自带干粮,那么我们经常看电视剧电影,那里面的唐军动不动就全身披甲,而且那甲胄做得还特好看,实际是不是呢?实际不是地,甲胄,在那时候是很贵的东西,不是谁都置备得起,所以府兵们不需要自备甲胄,甲胄由国家发,但是,可不是一出动就发,那要看看你这次出动要去干什么,比如说你们这次要去远征,要去打吐蕃,打突厥,九死一生,那可以发给你,但如果你们这次只是去皇宫值班,轮流护卫,那不能发给你,你只要带着横刀、弓箭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看看,古代打仗需要打多少东西?光一个士兵,就得六种器具,还要自备军装,每十个人,要带十三种工具,马要六匹,每五十个人,要带八种装备,这些都要自备,因此我们每次看电视剧,都是每个士兵盔明甲亮,轻轻巧巧,手里就拿着一支长矛或者一把短刀,这和历史是很不相符的。
那么都带齐了,该去打仗了,打仗之前,要分建制,就好像我们现在,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要分好建制才能动手,那府兵制的时候怎么分呢?三百人,是一个团,团长不叫团长,叫校尉;团下面分队,五十人为一个队,领头的也不叫队长,叫队正;对下面分火,十个人为一火,领头的叫火长。那么如果是三万人,就是一百个团。
出征的时候谁带兵呢?可不是折冲府的将军带兵,他也就相当于一个征兵办公室主任,他没这个权力带兵,当然也没这个能力带兵,那么谁带兵呢?朝廷派谁带兵,谁就去带兵,比如李世民派李靖做总管,去讨伐突厥,那就是李靖去带兵,但是李靖决不能说大模大样跑到折冲府,说你把兵给我吧,那人家折冲府的将领绝对不给,得怎么办人家才给你兵呢?就像现在一样,你得有手续,有凭证。你比如说李靖,他要带兵去打仗,首先就要去兵部,得兵部给了你领军的证明,你才能领军,这个证明,在唐代叫做“鱼符”,那么李靖拿着鱼符,直奔折冲府,说我要领兵,折冲府和当地的刺史要检查这个兵符,检查之后没问题,才给你兵,但如果说,这个战事非常大,比如灭突厥的战争,灭吐谷浑的战争,那么折冲府的负责人,你也要跟着一起去,如果战争的规模不大,那么就是果毅都尉,也就是副手去,战争规模再小一些,那就是果毅都尉的下属再去,以此类推。
那么要出征了,这些府兵的年纪都在多大呢?现在的征兵制,年龄都很小,一般到了二十二岁二十三岁,那就是老兵了,可那时候不是,那时候,你二十岁当兵,六十岁才免除兵役,也就是到了二十了,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了,一直到你六十岁,你才能退休,名副其实的老兵。如果你会骑马射箭,太好了,立刻去做骑兵校尉,这类骑兵校尉叫做越骑,属于最厉害的骑将,不会骑马的,或者会骑马但是不能在马上射箭的,有的做步兵,有的做骑兵,慢慢训练。可是打仗之前,这些人总得训练啊,我刚才说过,农闲的时候,他们就练武,可是练武,只是个体的演练,群体的演练搞不搞呢?当然搞。
每年到冬季,一年到头了,庄稼也收完了,有时间了,折冲府就把这群农户找过来,命令他们,开始训练,怎么训练呢?折冲府都尉令左右两个校尉,各带步兵十个队,也就是五百人,骑兵一个队,五十骑,相距百步,严阵以待,之后听角手,也就是号手,吹第一通号,列队,二通号,偃旗息鼓,三通号,举起大旗,听到鼓响,两队呐喊着向前冲,接着其中一队鸣锣,锣声一响,那队人马就退兵,另一队人马继续前进,然后前进的一方队伍中突然也鸣锣,则那队人马也退兵,反复如此,这就是练兵了,当然古代的练兵,如今看来,似乎要简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