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去镇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最新章节!
中午的时候,大舅夫妇和表妹蓉蓉回家。相比其它三个舅舅,当过兵的大舅要耿直些,也是冯一平最喜欢的一个舅舅。记得小时候,他经常朝外公家跑,因为外公家有四个舅舅,很好玩,最喜欢的也是大舅。大舅退伍回来,给他带了军帽上五角星,还有几发去掉火药的子弹,这当时的小孩子来说,是稀罕玩意。
不过大舅也成家最早,大就成家后,他就不好再粘在大舅身后。
平时外公是单独开火,今天中午大家一起吃。舅舅去称了点肉,舅妈烧了鸡蛋面,因为面不顶饿,又煎了葱油饼。
下午,舅舅他们还是要去山上,依然把小儿子丢给外公。
哪怕是跟外公,这要钱的话还是很难说出口,踌躇良久,冯一平还是斟酌着说了。
梅建中很是意外,一个小学刚毕业的孩子,讲个长点的故事,都不一定能讲清楚,何况是写故事?
看到冯一平拿出来那一叠作业本做的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字时,他才有些相信。
从抽屉里翻出老花镜,他从头细细的看起来。
瑞瑞这时也玩得累了,冯一平把他抱在怀里,慢慢轻轻的在他背上拍打着,小家伙一会就睡着了。
花了一个多小时,梅建中才仔细的把小说看完。他没有什么造诣,因此说不出好还是不好,但至少,这个故事是讲的通的。虽然故事里说的是西北的农村,但西北的农村也好,中部的农村也好,这时都是贫困的农村,故事里的很多事,在身边都能找到影子。
至于杂志会不会登外孙的作品,他心里是没谱的。但是,外孙小小年纪,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做出这样的努力,是很值得表扬。即使不能被杂志发表,也就当给孩子买个梦吧。
同时,冯一平小小年纪,小学刚毕业,就能写出几万字的小说,也让梅建中很骄傲,他想到的是,这孩子,有这份心力,将来读书一定能有出息。
他摘下眼镜,把稿纸叠好,怕吵醒孙子,低声说,“一平,你做这些,很用心,也很不容易,外公很高兴。明天早上,我们就去镇里,不用担心钱,这些钱,外公还是有的。”
这虽是冯一平意料中的事,但他还是很高兴,如果外公都不同意,父母那里就更难同意。
他想说些感谢的话,但在农村,感情都比较内敛,说的太过正式,反而觉得假,他就说,“我年纪小,家里困难我帮不上忙,反而上学还要花钱,所以才想到写些东西,万一被看中了呢,多少也能帮爸妈分担一些。家里的情况你知道,本来就没钱,所以,我只能找你。”
越看外孙,梅建中越爱,他满脸笑容的说,“你小小年纪,能想这么多就很不错。外公也是你的亲人,以后遇到麻烦,不好找你爸妈的,就来跟我说。”
第二天,外公从衣柜顶上的小箱子里,翻出手绢包着的五十块钱,和大舅说了一声,祖孙两个就朝镇上走去。
大舅虽然有些疑惑,没事去镇上干什么?也没细问,只问要不要骑车送他们,但是两个人,他一辆车也不好带,只好作罢。
蓉蓉还好,瑞瑞哭着闹着要跟着,可是来回几十里路,一老一少抱着他这样的一个好动的小家伙,是很吃力的。梅建中蹲在地上,又是许诺给他买糖,又是买手枪的,瑞瑞才止住哭。
可是他们前脚刚踏出家门,瑞瑞就又哭闹起来,舅妈一把抱过去,枕在大腿上,对着屁股“啪啪”两巴掌,“哭什么哭,又不听话是吧!”
小家伙哭的声调更高了,冯一平两人只得加快脚步。
虽然靠着省道,可经过的都是长途班车,还有货车,到镇上本来就没有车,现在这个时候,也还没有私人买三轮车或者面包车拉客,以前是走,现在是骑自行车的多。
公路重新矫正过,原来的路,是靠着河的,现在一些弯的地方,被尽量拉直。祖孙俩是走着去,靠着河风景还好,也凉快些,在那些改过的地方,外公还带着他走河边的老路,也许,对外公来说,这些老路更熟悉,更亲切吧!
五里坳镇是一个很繁华的镇。她原来只是一个镇,现在周边的四个乡,全部被精简合并到五里坳,所以即使在县里,也算一个大镇,在二十多年后,她的地价不比县城低。
原本的五里坳镇,虽然靠着省道,但房子都集中在公路的一边,而且离着路还有上百米的空隙。现在路两边都建满了房子,新修的百货大楼也在路边,还有农贸市场,集贸市场,所以,省道就成了五里坳镇的主街,迅速取代了原来镇上老街的商业功能。
除了各色商店,公路的两边,摆满了各种小摊,不过此时正值盛夏,又是中午,街上的人不多,小贩们也昏昏欲睡。
要是碰上过年过节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热闹,那才叫一个挤!北京的王府井、动批算什么!上海的南京路、城隍庙又如何,一定是甘拜下风!
小贩们站着马路做生意,摊子一家挨一家,买东西的人摩肩接踵,一个跟一个,机动车非机动车,也只能小心翼翼的从这里走,你不要说70码,有能耐你飙个7码试试?
张彦第一次和冯一平回家过年,车一进镇,就只能龟速,感觉不是车在走,而是周围的人抬着车在走。张彦当时感叹,“我在温州听刘德华的演唱会时,以为那个体育馆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现在看来,是拍马不及啊!”
新华书店在镇的最东边,靠着车站,就一间门面,而且还不是开架陈列,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柜台和靠墙的柜子里。
在小时的冯一平眼里,这里不是一般的地方,他的招牌是**写的,卖的都是书,文具之类,都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里的东西,概不讲价。对小时候的冯一平而言,这不只是书店,而是相当于殿堂之类的存在。
当然,对于现在的这个冯一平而言,见惯了更大、更豪华的书城,这间店就简陋的很。
柜台后面坐着一个穿蓝色短袖,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手里拿着本书在看,听见响声,抬起头来,看见外公和冯一平,笑着打招呼,“来了,叔,这个是你孙子?”
哪怕是新华书店这样的国企,因为在镇上,员工也都是附近的人,拐三弯四的都是熟人,因此,至少在镇上的这些国企员工,对顾客的态度,完全不像县市里的那些同行。一时怠慢了谁,搞不好隔天父母亲戚朋友就会找你,你不客气对待的那个人是我的谁谁谁的。
所以,他们的态度都很好,服务也不生硬,不是一开口就问你要买什么,而是先跟你拉家常。
“哦,这个是我大外孙。”外公笑着说,冯一平乖巧的说,“叔叔好!”
中年人夸他,“这孩子,真懂礼貌。读几年级了?”
外公在旁边接过话头,“开学就初一,今天想买几本稿纸,还有钢笔,一平,你看看还要买什么?”
冯一平问,“叔,有《收获》杂志吗?我们班语文老师说这本杂志挺好的。”
中年人抓抓头,“《收获》,好像是有,不过这个月的肯定没有,我帮你找找啊。”
“没关系,不用是这个月的。”
过了几分钟,在墙边柜子脚下的一对书里翻出厚厚的一本,递给冯一平,“6月刊,你看看。”
“谢谢,”
冯一平接过杂志,从头开始慢慢翻,其实,重点是看通信地址,地址好记,他怕邮编记错,刚好中年人招呼着外公挑钢笔,他就拿只钢笔,用笔尖蘸了点墨水,说试试好不好写,在左手心写下邮编,然后说这只不错,问外公怎么样,外公就是为他买的,他说好,那就选那支。
再买了三本稿纸,冯一平抱歉的对中年人笑笑,把杂志递给她,“叔,这书现在我还有些看不懂,麻烦了!”
中年人本来也觉得这不是一个还没上初一的小孩子看的,不觉有它,“没关系,下次要是要买参考书,就过来找叔,没有的,叔就帮你订。”
“好的,到时肯定麻烦您!”
那边,外公看着墙上挂的书包,想给冯一平买一个,冯一平过去劝他,“外公,真不用,我们都住校,用不上。”
“真用不上?”冯一平点头,外公就不再勉强,一结帐,稿纸一块五一本,钢笔三块,一共七块五,冯一平把稿纸抱在手里,和外公朝外走,中年人还在后面客气,“不再坐一坐,喝口水?”
从书店出来,外公带着冯一平来到集贸市场服装摊那,执意给他买了两件衣服,一件海魂衫,一件胸前印有五角星的白色汗衫,一共花了11块,然后,在街边摊上买了一把塑料小手枪,买了二两软糖,又称了五斤本地的梨子,祖孙两慢慢的沿着公路朝回走,走快点,还能赶上中午饭。
快进塆的时候,梅建中停了一下,把两件汗衫,一件塞进腰里,贴着肚子,他穿的是深灰色衬衫,外面看不出来异样,另一件用黑塑料袋包着,卷成小圆柱,放在装稿纸的塑料袋底部,钢笔就揣在兜里。冯一平懂,外公是担心舅舅他们,特别是舅妈看到衣服这些,会有话说。
知道他们中午会回来,舅舅他们饭已经做好,蓉蓉牵着瑞瑞更是等在门前,看到他们,撒着欢的跑过来,“爷爷,我要吃糖。”
外公从袋子摸出一把,递给他,“这些都是你的,你看,还有什么?”
“手枪!”一手抓着糖,一手拿手枪对着他姐姐打,嘴里还发出“嘟嘟”的声音。
蓉蓉接过装糖的袋子,外公一手提着梨子,一手牵着瑞瑞,朝舅舅家走去。
一进门,大舅就笑着说,“哦,回来了!瑞瑞,糖都吃上了。”
舅妈扫了一眼,说道,“回来了,饭好了。一平,买了什么东西?”
冯一平特意把稿纸露出一截,“外公给我买了三本信纸。”
外公这时把梨子放下,说,“一平,我们先去洗把脸,再来吃饭,你早饿了吧!”
冯一平就抱着装信纸的袋子和外公走向隔壁。
接下来,冯一平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小说誊到稿纸上,他写的很慢,就怕写快了会出错,拿就要浪费一张纸。
他写好一张,外公就带着眼镜检查一张。
开学的前一天,外公又陪着冯一平到镇上邮局,满怀希望的,寄出了两封挂号信。
这次回家就比较轻松,二人空着手,边走边聊。
回家后,一起吃了饭,舅舅他们照样去地里干活,留下瑞瑞在家。等他们都走了,瑞瑞还在睡觉,冯一平也准备回家,外公给他把衣服包好,还准备给他5块钱,冯一平说什么也不要。外公只好把钱收起来,想了想,对冯一平说,“外公不懂小说这些东西,但你想,全国那么多人,能把自己写的东西在书上发表的,还是少数,所以万一这一次,没有如愿,你也不要灰心,继续努力,好不好!”
冯一平笑着说,“我懂的,外公,放假我就来看你。”
“好,路上小心点。”
感谢您的点击!新人新书,出头大不易,可以的话,能收藏,投推荐票吗?
中午的时候,大舅夫妇和表妹蓉蓉回家。相比其它三个舅舅,当过兵的大舅要耿直些,也是冯一平最喜欢的一个舅舅。记得小时候,他经常朝外公家跑,因为外公家有四个舅舅,很好玩,最喜欢的也是大舅。大舅退伍回来,给他带了军帽上五角星,还有几发去掉火药的子弹,这当时的小孩子来说,是稀罕玩意。
不过大舅也成家最早,大就成家后,他就不好再粘在大舅身后。
平时外公是单独开火,今天中午大家一起吃。舅舅去称了点肉,舅妈烧了鸡蛋面,因为面不顶饿,又煎了葱油饼。
下午,舅舅他们还是要去山上,依然把小儿子丢给外公。
哪怕是跟外公,这要钱的话还是很难说出口,踌躇良久,冯一平还是斟酌着说了。
梅建中很是意外,一个小学刚毕业的孩子,讲个长点的故事,都不一定能讲清楚,何况是写故事?
看到冯一平拿出来那一叠作业本做的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字时,他才有些相信。
从抽屉里翻出老花镜,他从头细细的看起来。
瑞瑞这时也玩得累了,冯一平把他抱在怀里,慢慢轻轻的在他背上拍打着,小家伙一会就睡着了。
花了一个多小时,梅建中才仔细的把小说看完。他没有什么造诣,因此说不出好还是不好,但至少,这个故事是讲的通的。虽然故事里说的是西北的农村,但西北的农村也好,中部的农村也好,这时都是贫困的农村,故事里的很多事,在身边都能找到影子。
至于杂志会不会登外孙的作品,他心里是没谱的。但是,外孙小小年纪,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做出这样的努力,是很值得表扬。即使不能被杂志发表,也就当给孩子买个梦吧。
同时,冯一平小小年纪,小学刚毕业,就能写出几万字的小说,也让梅建中很骄傲,他想到的是,这孩子,有这份心力,将来读书一定能有出息。
他摘下眼镜,把稿纸叠好,怕吵醒孙子,低声说,“一平,你做这些,很用心,也很不容易,外公很高兴。明天早上,我们就去镇里,不用担心钱,这些钱,外公还是有的。”
这虽是冯一平意料中的事,但他还是很高兴,如果外公都不同意,父母那里就更难同意。
他想说些感谢的话,但在农村,感情都比较内敛,说的太过正式,反而觉得假,他就说,“我年纪小,家里困难我帮不上忙,反而上学还要花钱,所以才想到写些东西,万一被看中了呢,多少也能帮爸妈分担一些。家里的情况你知道,本来就没钱,所以,我只能找你。”
越看外孙,梅建中越爱,他满脸笑容的说,“你小小年纪,能想这么多就很不错。外公也是你的亲人,以后遇到麻烦,不好找你爸妈的,就来跟我说。”
第二天,外公从衣柜顶上的小箱子里,翻出手绢包着的五十块钱,和大舅说了一声,祖孙两个就朝镇上走去。
大舅虽然有些疑惑,没事去镇上干什么?也没细问,只问要不要骑车送他们,但是两个人,他一辆车也不好带,只好作罢。
蓉蓉还好,瑞瑞哭着闹着要跟着,可是来回几十里路,一老一少抱着他这样的一个好动的小家伙,是很吃力的。梅建中蹲在地上,又是许诺给他买糖,又是买手枪的,瑞瑞才止住哭。
可是他们前脚刚踏出家门,瑞瑞就又哭闹起来,舅妈一把抱过去,枕在大腿上,对着屁股“啪啪”两巴掌,“哭什么哭,又不听话是吧!”
小家伙哭的声调更高了,冯一平两人只得加快脚步。
虽然靠着省道,可经过的都是长途班车,还有货车,到镇上本来就没有车,现在这个时候,也还没有私人买三轮车或者面包车拉客,以前是走,现在是骑自行车的多。
公路重新矫正过,原来的路,是靠着河的,现在一些弯的地方,被尽量拉直。祖孙俩是走着去,靠着河风景还好,也凉快些,在那些改过的地方,外公还带着他走河边的老路,也许,对外公来说,这些老路更熟悉,更亲切吧!
五里坳镇是一个很繁华的镇。她原来只是一个镇,现在周边的四个乡,全部被精简合并到五里坳,所以即使在县里,也算一个大镇,在二十多年后,她的地价不比县城低。
原本的五里坳镇,虽然靠着省道,但房子都集中在公路的一边,而且离着路还有上百米的空隙。现在路两边都建满了房子,新修的百货大楼也在路边,还有农贸市场,集贸市场,所以,省道就成了五里坳镇的主街,迅速取代了原来镇上老街的商业功能。
除了各色商店,公路的两边,摆满了各种小摊,不过此时正值盛夏,又是中午,街上的人不多,小贩们也昏昏欲睡。
要是碰上过年过节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热闹,那才叫一个挤!北京的王府井、动批算什么!上海的南京路、城隍庙又如何,一定是甘拜下风!
小贩们站着马路做生意,摊子一家挨一家,买东西的人摩肩接踵,一个跟一个,机动车非机动车,也只能小心翼翼的从这里走,你不要说70码,有能耐你飙个7码试试?
张彦第一次和冯一平回家过年,车一进镇,就只能龟速,感觉不是车在走,而是周围的人抬着车在走。张彦当时感叹,“我在温州听刘德华的演唱会时,以为那个体育馆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现在看来,是拍马不及啊!”
新华书店在镇的最东边,靠着车站,就一间门面,而且还不是开架陈列,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柜台和靠墙的柜子里。
在小时的冯一平眼里,这里不是一般的地方,他的招牌是**写的,卖的都是书,文具之类,都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里的东西,概不讲价。对小时候的冯一平而言,这不只是书店,而是相当于殿堂之类的存在。
当然,对于现在的这个冯一平而言,见惯了更大、更豪华的书城,这间店就简陋的很。
柜台后面坐着一个穿蓝色短袖,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手里拿着本书在看,听见响声,抬起头来,看见外公和冯一平,笑着打招呼,“来了,叔,这个是你孙子?”
哪怕是新华书店这样的国企,因为在镇上,员工也都是附近的人,拐三弯四的都是熟人,因此,至少在镇上的这些国企员工,对顾客的态度,完全不像县市里的那些同行。一时怠慢了谁,搞不好隔天父母亲戚朋友就会找你,你不客气对待的那个人是我的谁谁谁的。
所以,他们的态度都很好,服务也不生硬,不是一开口就问你要买什么,而是先跟你拉家常。
“哦,这个是我大外孙。”外公笑着说,冯一平乖巧的说,“叔叔好!”
中年人夸他,“这孩子,真懂礼貌。读几年级了?”
外公在旁边接过话头,“开学就初一,今天想买几本稿纸,还有钢笔,一平,你看看还要买什么?”
冯一平问,“叔,有《收获》杂志吗?我们班语文老师说这本杂志挺好的。”
中年人抓抓头,“《收获》,好像是有,不过这个月的肯定没有,我帮你找找啊。”
“没关系,不用是这个月的。”
过了几分钟,在墙边柜子脚下的一对书里翻出厚厚的一本,递给冯一平,“6月刊,你看看。”
“谢谢,”
冯一平接过杂志,从头开始慢慢翻,其实,重点是看通信地址,地址好记,他怕邮编记错,刚好中年人招呼着外公挑钢笔,他就拿只钢笔,用笔尖蘸了点墨水,说试试好不好写,在左手心写下邮编,然后说这只不错,问外公怎么样,外公就是为他买的,他说好,那就选那支。
再买了三本稿纸,冯一平抱歉的对中年人笑笑,把杂志递给她,“叔,这书现在我还有些看不懂,麻烦了!”
中年人本来也觉得这不是一个还没上初一的小孩子看的,不觉有它,“没关系,下次要是要买参考书,就过来找叔,没有的,叔就帮你订。”
“好的,到时肯定麻烦您!”
那边,外公看着墙上挂的书包,想给冯一平买一个,冯一平过去劝他,“外公,真不用,我们都住校,用不上。”
“真用不上?”冯一平点头,外公就不再勉强,一结帐,稿纸一块五一本,钢笔三块,一共七块五,冯一平把稿纸抱在手里,和外公朝外走,中年人还在后面客气,“不再坐一坐,喝口水?”
从书店出来,外公带着冯一平来到集贸市场服装摊那,执意给他买了两件衣服,一件海魂衫,一件胸前印有五角星的白色汗衫,一共花了11块,然后,在街边摊上买了一把塑料小手枪,买了二两软糖,又称了五斤本地的梨子,祖孙两慢慢的沿着公路朝回走,走快点,还能赶上中午饭。
快进塆的时候,梅建中停了一下,把两件汗衫,一件塞进腰里,贴着肚子,他穿的是深灰色衬衫,外面看不出来异样,另一件用黑塑料袋包着,卷成小圆柱,放在装稿纸的塑料袋底部,钢笔就揣在兜里。冯一平懂,外公是担心舅舅他们,特别是舅妈看到衣服这些,会有话说。
知道他们中午会回来,舅舅他们饭已经做好,蓉蓉牵着瑞瑞更是等在门前,看到他们,撒着欢的跑过来,“爷爷,我要吃糖。”
外公从袋子摸出一把,递给他,“这些都是你的,你看,还有什么?”
“手枪!”一手抓着糖,一手拿手枪对着他姐姐打,嘴里还发出“嘟嘟”的声音。
蓉蓉接过装糖的袋子,外公一手提着梨子,一手牵着瑞瑞,朝舅舅家走去。
一进门,大舅就笑着说,“哦,回来了!瑞瑞,糖都吃上了。”
舅妈扫了一眼,说道,“回来了,饭好了。一平,买了什么东西?”
冯一平特意把稿纸露出一截,“外公给我买了三本信纸。”
外公这时把梨子放下,说,“一平,我们先去洗把脸,再来吃饭,你早饿了吧!”
冯一平就抱着装信纸的袋子和外公走向隔壁。
接下来,冯一平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小说誊到稿纸上,他写的很慢,就怕写快了会出错,拿就要浪费一张纸。
他写好一张,外公就带着眼镜检查一张。
开学的前一天,外公又陪着冯一平到镇上邮局,满怀希望的,寄出了两封挂号信。
这次回家就比较轻松,二人空着手,边走边聊。
回家后,一起吃了饭,舅舅他们照样去地里干活,留下瑞瑞在家。等他们都走了,瑞瑞还在睡觉,冯一平也准备回家,外公给他把衣服包好,还准备给他5块钱,冯一平说什么也不要。外公只好把钱收起来,想了想,对冯一平说,“外公不懂小说这些东西,但你想,全国那么多人,能把自己写的东西在书上发表的,还是少数,所以万一这一次,没有如愿,你也不要灰心,继续努力,好不好!”
冯一平笑着说,“我懂的,外公,放假我就来看你。”
“好,路上小心点。”
感谢您的点击!新人新书,出头大不易,可以的话,能收藏,投推荐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