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潜伏(求月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帝国的朝阳最新章节!
乱哄哄的茶馆里头,在晌午之后便坐满了人。穿着洋服戴着礼帽的,穿军服腰夸洋刀的,穿长袍马褂的顾客,不断地在这茶馆里头进进出出的。有时候变革碰撞就是如此的直接,就像人们的服装一样,当然,免不了的还有人们脑袋上的辫子,那辫子,有剪掉的,有留着的,毕竟关内不比东北,没有人强求剪辫子。
这家位于江宁城内茶馆儿,素来是座无虚设的。每天晌午过后,更是拥挤不堪。到这里喝茶的,不仅有嗜爱品茗的茶客,还有那些习惯在茶馆里了解行情、进行交易的掮客,当然更少不了商人,还有两江的官场人物,以及穿着洋军装,胯着洋刀的新军军官。
这里既有喜欢在此消磨时光的人,也在这里约会、聚谈、互相传播琐事轶闻,纵谈天下大事。那些高谈阔论,嘻笑怒骂的声音,加上茶杯碗碟叮叮当当的响声,应接不暇的茶房的喊声,叫卖香烟、瓜子、画报、杂志的嘈杂声,有时还混进一些吆喝乞丐的骂声,融汇成一片人声鼎沸、五光十色的闹市景象。
此刻,在纷杂的茶座之间,有两位顾客,正靠着一张精巧的茶桌,对面坐着。一个是戴墨框眼镜、穿咖啡色西服的李玉山,另一个穿蓝长袍的是许仕允。他们混迹在这热闹的茶馆里头,一点也不引人注目。即便是他们的服装也甚显眼。
这种热闹的环境,正是最适合间谍进行碰头和商谈某些工作的好地方。越是热闹的地方,却不为人注意,即便是为人所发现,也有办法解释,毕竟这往茶饷里一坐,喝杯茶、听个曲那是再普通不过的活法了。
桌上摆的五香瓜子,已经嗑了不少。许仕允的手指轻敲着茶碗,外貌颇为悠闲地喊茶房来冲开水。
茶房来了,迅速续了一壶茶。
在茶房续茶的时候。李玉山慢慢放下手上的《亚洲日报》,慢吞吞的说道:
“依我看哪,咱们泸宁铁路的股票还得看涨,你没瞧见嘛。现如今,是条铁路的股票,那都得看着涨起!”
他的话语和旁座面红耳赤地争论行情的喧哗夹杂在一起,显得很是和谐。等茶房的伙计冲过开水以后,他才习惯地抖了下报纸。轻声地告诉许仕允。
“听人说,这衙门里准备把安徽的一协新军调到江西去,消息确定吗?”
许仕允点点头,也低声问道:
“这个消息倒是不假,不过衙门里头,似乎现在还在争着,毕竟这练出一支新军也不容易!”
“照你这么说,这次调兵也就是个面子?大概没什么实质性的举动?”
李玉山沉着地说。
“要是这样的话,那这次江西那边可就没什么危险了……”
李玉山说这话时毫无表情,然而那看似懒散的目光中却偶尔的闪过一道犀利地眼神。
“如果真这样的话。那看样子……”
“看样子是没什么危险了!”
“哦。”李玉山说:
“既然如此,那回头我就设法和他们那边的人联系一下。”
他口中的那边的人,指的是江西民军那边派来的人,一直以来双方都很少直接联系。这是一个报童摇晃着手上的报纸,穿过店内的拥挤的客人,李玉山摸出火柴,从容地点燃纸烟。
“……来一份新到的《中华时报》,还有这个《两江日报》!昨天才出版的上海《扬子江评论报》……”
那报童吆喝着,这些报纸无不是因新政的推行而兴,从两年前九督议后。在官府的允许下报社与报纸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虽说这些报纸发行量不等,少者不过只有千余份,但却极大的活跃了原本死气沉沉的社会。
报刊固然是传递新闻最为重要的载体。其作用与价值随着国家时局的变动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时人往往将报纸之多寡与国家文明之进步联系起来。而在“报是今日之书”的影响下,读书人读报已然成为风气,在“时局阽危”的形势下,读书人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国家的变化。
“九督议政”是满清“过渡社会”开始的标志,在士绅阶层向知识人转变的过程中。在古典与现代、保守与前卫、中学与西学之间,读书人面临着身份认同与价值取舍。而读书人是否愿意看新政报刊,更是立场与观念的考量。“九督议政,国之板荡”,作为新政产物的报刊则以“新政图强”的观念引领社会思潮,很快得到仕林的广泛回应,围绕着地方官办新政报刊而形成的读者群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阅读共同体”。推崇新政的报人运用其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发行系统,将报刊渗透到“城镇社会”和“乡村社会”,新政言论使许多读书人“如饮甘泉”,在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乃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地步。
报纸在整个士绅社会中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场,由此吸纳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报刊的阅读潮流之中。即便是那些守旧的士绅亦受到报纸的影响,开始变得摇摆不定。可以说正是报纸成就了现在的新政之风。而地方总督也从未曾忽视报报纸——因为报纸是其左右舆论,言道自身绝非乱臣贼子的主阵地,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动因左右下,才有了现在的举国报业兴盛。
即便是在这茶馆中,卖报纸的报童只是拿着报纸左右喊了一会,便迅速卖掉了数十份报纸。当然,对于这一切,无论是李玉山亦或是许仕允都没有注意,他们只是在报童走近的时候,迅速转移了话题,一如大多数茶客一般。
不过在转移话题加以掩饰的时候,听到李玉山谈及的话题,许仕允的眉头微微一锁,立即对目前的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潜伏于两江府衙的暗线,他一直于衙门内收集两江的情报,于情报局的情报设置中,两江并不是热点地区,甚至其等级还不如上海。所以,他是少有的几位渗透进两江高层的情报人员。也正因如此,他能够接触到一些军事情报,包括于“江西匪乱”有关的情报。原本按照他的想法,这些情报将有处于江西民军抵抗两江新军,可李玉山言语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却显示出一个问题——情报站与民军的人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怎么回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互不信任!
许仕允瞧了一下李玉山。正在吸着烟的他刚吐一口烟,仍然是和过去一样的从容镇定,难道说自己猜错了?
茶馆里人来人往,经常打断他们的谈话。他们并不觉得厌烦,反而感到安全。嗑着瓜子,等报童过去以后,李玉山再次说话了。
“昨天家里来了最近的命令……今天我本来想向你传达的。”
许仕允明白,李玉山谈到的家里,是指位于大连的情报局总部,尽管在江宁附近有上海站、杭州站以及安庆站、武昌站。但大家并没有隶属关系,都是直接受命于情报局,情报局会通过报纸、电报等各种方式向作为站长的李玉山下达指令,再由其向下线传达。
“有个情况值得严重注意。”
将烟蒂按灭于烟灰缸里,李玉山的声音更轻了:
“局里认为,现在关内各方合纵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从某些迹象来看,关内未来将来锐变成以李、张二人为主两个团体,在张的团体中,对其构成威胁的就是两江,因此。局里希望弄清楚两江的态度……”
“两江的态度嘛!”
许仕允嗑着瓜子,冷静地笑了笑,闲看着走过身边的叫卖瓜子花生的小贩的背影,缓缓说道:
“这倒是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刘帅和旁人不一样,他倒是没有其它的野心,可就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野心,才使得这里的态度有些微妙,他既然有可能被武昌拉去,也有可能为天津所用。”
“正是如此!”
李玉山点点头。喝了一口茶。
“所以家里才会担心,毕竟,谁都知道,如果没有两江,武昌那边可真就没什么凭力了!”
虽然话看似说的随意,可是,两个人都在眼色里道出了它的严重性。
许仕允立刻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接触到的一些线索:几位与天津有联系的幕僚,似乎正在上下走动着,这难道就是北洋意对两江动手的征兆!
现在再一联系站长透露出来的信息,一个危险的感觉立刻在脑子里闪过:说不定北洋那边已经开始下手了!许仕允的思路一转,担心地说:
“要是成了真,那真就危险了。”
何止了危险,最关键的是关内的力量平衡将会被打破,到时候势必将会加重北洋一家独家的局面,到那时,试问举国之下又有谁能牵绊北洋之力。
“你觉得以刘的为人,其有可能现在倒向天津吗?!”
“嗯!”
许仕允的眉头猛然聚成一条线。
“这,以我个人的看法来看!刘这个人虽说没有野心,可这人的态度却很明白,其绝不会在局势不显之前做出真正的决定,我觉得……”
许仕允端起茶碗,又放下了,仔细又思索了一会,方才说道。
“他之所以会同张合作,应该也是为了加大自己的份量,让天津和武昌开价,如果所料不差的话,将来势必是价高者得!”
“人啊。”
李玉山吸着烟,神情中带着些嘲色。
“总是为利所趋使,他现在打着待价而沽的主意,难怪这两江无意新政,这个人啊……”
感叹一声,李玉山深吸一口烟。
“不足为惧!”
“对。”
许仕允点点头,出言赞同道。
“是没有野心,也不足为惧,所以,我觉得,或许,咱们有机会在这里开展一些行动。”
许仕允的话里带着试探之意,在他看来,现在局里,准确的来说,是总督府那边对关内的动作实在是太过保守,完全没有一丝进取之意。
“嗯?”
李玉山的眉头微微一扬,诧异的看着许仕允:
“把你的想法说来听听。”
既然已经开了口,许仕允便放开了思路,继续说道:
“我觉得,既然天津于武昌能够在关内展开合纵之道,通过联合其它总督壮大自身的实力,我觉得,咱们也可以这么做,毕竟,现在天下皆知,天下三强之中,东北有其新军之强,从而不为天下轻视……”
说到这里,许仕允的眉头一皱,似不安地说道:
“可是自东北建省以来,咱们的动作越来越小,甚至大有静观天下风云变的打算,现在各地皆在锐意进取,长此以往下去,此消彼涨之下,东北新军之强又能维持几时?到时关内诸人携十数省所练精锐北上,又当如何挡之?”
“嗯,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李玉山点点头,轻声表示了赞同。
“那以你来看,若是咱们现在对两江示好,又有几分把握能让两江与东北一体?”
“这……”
“没有一丝可能!”
李玉山冷冷一笑,瞧着比自己大出十余岁的许仕允,用颇为无奈的口吻说道。
“且不说,有人将一意恢复中华的大帅视为乱臣贼子,便就是许多读书人,也是瞧不起大帅,觉得大帅没读过几本书……”
“不过只是做惯了奴隶之辈胡言乱语罢了,再则大帅之才又是他人所能了解!”
出言维护着大帅的同时,许仕允却明白站长说的是事实,别说是其它人,就是他自己,若非是因为对大帅匡正华夏之心的佩服,恐怕也会对其心存轻视,毕竟其没有读过几本圣贤书。
“所以啊,有些事情,不是不做,而是现在没办法去做,等到将来可以做的时候,自然会做,现在,应该说是时机不够成熟吧……”
李玉山摸出烟盒来,这才发现烟盒已经空了。于是便站起身来说道。
“今天就这样吧,下次再联系,我先走,在门口买包烟,你等几分钟再走。”
“嗯!”
许仕允点点头,在李玉山离开之后,随手捡起茶桌上的报纸,一副看着报纸、喝着闲茶的模样,尽管明知道不会有太多的危险,但小心总无大错。(未完待续。)
乱哄哄的茶馆里头,在晌午之后便坐满了人。穿着洋服戴着礼帽的,穿军服腰夸洋刀的,穿长袍马褂的顾客,不断地在这茶馆里头进进出出的。有时候变革碰撞就是如此的直接,就像人们的服装一样,当然,免不了的还有人们脑袋上的辫子,那辫子,有剪掉的,有留着的,毕竟关内不比东北,没有人强求剪辫子。
这家位于江宁城内茶馆儿,素来是座无虚设的。每天晌午过后,更是拥挤不堪。到这里喝茶的,不仅有嗜爱品茗的茶客,还有那些习惯在茶馆里了解行情、进行交易的掮客,当然更少不了商人,还有两江的官场人物,以及穿着洋军装,胯着洋刀的新军军官。
这里既有喜欢在此消磨时光的人,也在这里约会、聚谈、互相传播琐事轶闻,纵谈天下大事。那些高谈阔论,嘻笑怒骂的声音,加上茶杯碗碟叮叮当当的响声,应接不暇的茶房的喊声,叫卖香烟、瓜子、画报、杂志的嘈杂声,有时还混进一些吆喝乞丐的骂声,融汇成一片人声鼎沸、五光十色的闹市景象。
此刻,在纷杂的茶座之间,有两位顾客,正靠着一张精巧的茶桌,对面坐着。一个是戴墨框眼镜、穿咖啡色西服的李玉山,另一个穿蓝长袍的是许仕允。他们混迹在这热闹的茶馆里头,一点也不引人注目。即便是他们的服装也甚显眼。
这种热闹的环境,正是最适合间谍进行碰头和商谈某些工作的好地方。越是热闹的地方,却不为人注意,即便是为人所发现,也有办法解释,毕竟这往茶饷里一坐,喝杯茶、听个曲那是再普通不过的活法了。
桌上摆的五香瓜子,已经嗑了不少。许仕允的手指轻敲着茶碗,外貌颇为悠闲地喊茶房来冲开水。
茶房来了,迅速续了一壶茶。
在茶房续茶的时候。李玉山慢慢放下手上的《亚洲日报》,慢吞吞的说道:
“依我看哪,咱们泸宁铁路的股票还得看涨,你没瞧见嘛。现如今,是条铁路的股票,那都得看着涨起!”
他的话语和旁座面红耳赤地争论行情的喧哗夹杂在一起,显得很是和谐。等茶房的伙计冲过开水以后,他才习惯地抖了下报纸。轻声地告诉许仕允。
“听人说,这衙门里准备把安徽的一协新军调到江西去,消息确定吗?”
许仕允点点头,也低声问道:
“这个消息倒是不假,不过衙门里头,似乎现在还在争着,毕竟这练出一支新军也不容易!”
“照你这么说,这次调兵也就是个面子?大概没什么实质性的举动?”
李玉山沉着地说。
“要是这样的话,那这次江西那边可就没什么危险了……”
李玉山说这话时毫无表情,然而那看似懒散的目光中却偶尔的闪过一道犀利地眼神。
“如果真这样的话。那看样子……”
“看样子是没什么危险了!”
“哦。”李玉山说:
“既然如此,那回头我就设法和他们那边的人联系一下。”
他口中的那边的人,指的是江西民军那边派来的人,一直以来双方都很少直接联系。这是一个报童摇晃着手上的报纸,穿过店内的拥挤的客人,李玉山摸出火柴,从容地点燃纸烟。
“……来一份新到的《中华时报》,还有这个《两江日报》!昨天才出版的上海《扬子江评论报》……”
那报童吆喝着,这些报纸无不是因新政的推行而兴,从两年前九督议后。在官府的允许下报社与报纸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虽说这些报纸发行量不等,少者不过只有千余份,但却极大的活跃了原本死气沉沉的社会。
报刊固然是传递新闻最为重要的载体。其作用与价值随着国家时局的变动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时人往往将报纸之多寡与国家文明之进步联系起来。而在“报是今日之书”的影响下,读书人读报已然成为风气,在“时局阽危”的形势下,读书人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国家的变化。
“九督议政”是满清“过渡社会”开始的标志,在士绅阶层向知识人转变的过程中。在古典与现代、保守与前卫、中学与西学之间,读书人面临着身份认同与价值取舍。而读书人是否愿意看新政报刊,更是立场与观念的考量。“九督议政,国之板荡”,作为新政产物的报刊则以“新政图强”的观念引领社会思潮,很快得到仕林的广泛回应,围绕着地方官办新政报刊而形成的读者群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阅读共同体”。推崇新政的报人运用其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发行系统,将报刊渗透到“城镇社会”和“乡村社会”,新政言论使许多读书人“如饮甘泉”,在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乃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地步。
报纸在整个士绅社会中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场,由此吸纳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报刊的阅读潮流之中。即便是那些守旧的士绅亦受到报纸的影响,开始变得摇摆不定。可以说正是报纸成就了现在的新政之风。而地方总督也从未曾忽视报报纸——因为报纸是其左右舆论,言道自身绝非乱臣贼子的主阵地,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动因左右下,才有了现在的举国报业兴盛。
即便是在这茶馆中,卖报纸的报童只是拿着报纸左右喊了一会,便迅速卖掉了数十份报纸。当然,对于这一切,无论是李玉山亦或是许仕允都没有注意,他们只是在报童走近的时候,迅速转移了话题,一如大多数茶客一般。
不过在转移话题加以掩饰的时候,听到李玉山谈及的话题,许仕允的眉头微微一锁,立即对目前的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潜伏于两江府衙的暗线,他一直于衙门内收集两江的情报,于情报局的情报设置中,两江并不是热点地区,甚至其等级还不如上海。所以,他是少有的几位渗透进两江高层的情报人员。也正因如此,他能够接触到一些军事情报,包括于“江西匪乱”有关的情报。原本按照他的想法,这些情报将有处于江西民军抵抗两江新军,可李玉山言语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却显示出一个问题——情报站与民军的人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怎么回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互不信任!
许仕允瞧了一下李玉山。正在吸着烟的他刚吐一口烟,仍然是和过去一样的从容镇定,难道说自己猜错了?
茶馆里人来人往,经常打断他们的谈话。他们并不觉得厌烦,反而感到安全。嗑着瓜子,等报童过去以后,李玉山再次说话了。
“昨天家里来了最近的命令……今天我本来想向你传达的。”
许仕允明白,李玉山谈到的家里,是指位于大连的情报局总部,尽管在江宁附近有上海站、杭州站以及安庆站、武昌站。但大家并没有隶属关系,都是直接受命于情报局,情报局会通过报纸、电报等各种方式向作为站长的李玉山下达指令,再由其向下线传达。
“有个情况值得严重注意。”
将烟蒂按灭于烟灰缸里,李玉山的声音更轻了:
“局里认为,现在关内各方合纵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从某些迹象来看,关内未来将来锐变成以李、张二人为主两个团体,在张的团体中,对其构成威胁的就是两江,因此。局里希望弄清楚两江的态度……”
“两江的态度嘛!”
许仕允嗑着瓜子,冷静地笑了笑,闲看着走过身边的叫卖瓜子花生的小贩的背影,缓缓说道:
“这倒是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刘帅和旁人不一样,他倒是没有其它的野心,可就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野心,才使得这里的态度有些微妙,他既然有可能被武昌拉去,也有可能为天津所用。”
“正是如此!”
李玉山点点头。喝了一口茶。
“所以家里才会担心,毕竟,谁都知道,如果没有两江,武昌那边可真就没什么凭力了!”
虽然话看似说的随意,可是,两个人都在眼色里道出了它的严重性。
许仕允立刻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接触到的一些线索:几位与天津有联系的幕僚,似乎正在上下走动着,这难道就是北洋意对两江动手的征兆!
现在再一联系站长透露出来的信息,一个危险的感觉立刻在脑子里闪过:说不定北洋那边已经开始下手了!许仕允的思路一转,担心地说:
“要是成了真,那真就危险了。”
何止了危险,最关键的是关内的力量平衡将会被打破,到时候势必将会加重北洋一家独家的局面,到那时,试问举国之下又有谁能牵绊北洋之力。
“你觉得以刘的为人,其有可能现在倒向天津吗?!”
“嗯!”
许仕允的眉头猛然聚成一条线。
“这,以我个人的看法来看!刘这个人虽说没有野心,可这人的态度却很明白,其绝不会在局势不显之前做出真正的决定,我觉得……”
许仕允端起茶碗,又放下了,仔细又思索了一会,方才说道。
“他之所以会同张合作,应该也是为了加大自己的份量,让天津和武昌开价,如果所料不差的话,将来势必是价高者得!”
“人啊。”
李玉山吸着烟,神情中带着些嘲色。
“总是为利所趋使,他现在打着待价而沽的主意,难怪这两江无意新政,这个人啊……”
感叹一声,李玉山深吸一口烟。
“不足为惧!”
“对。”
许仕允点点头,出言赞同道。
“是没有野心,也不足为惧,所以,我觉得,或许,咱们有机会在这里开展一些行动。”
许仕允的话里带着试探之意,在他看来,现在局里,准确的来说,是总督府那边对关内的动作实在是太过保守,完全没有一丝进取之意。
“嗯?”
李玉山的眉头微微一扬,诧异的看着许仕允:
“把你的想法说来听听。”
既然已经开了口,许仕允便放开了思路,继续说道:
“我觉得,既然天津于武昌能够在关内展开合纵之道,通过联合其它总督壮大自身的实力,我觉得,咱们也可以这么做,毕竟,现在天下皆知,天下三强之中,东北有其新军之强,从而不为天下轻视……”
说到这里,许仕允的眉头一皱,似不安地说道:
“可是自东北建省以来,咱们的动作越来越小,甚至大有静观天下风云变的打算,现在各地皆在锐意进取,长此以往下去,此消彼涨之下,东北新军之强又能维持几时?到时关内诸人携十数省所练精锐北上,又当如何挡之?”
“嗯,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李玉山点点头,轻声表示了赞同。
“那以你来看,若是咱们现在对两江示好,又有几分把握能让两江与东北一体?”
“这……”
“没有一丝可能!”
李玉山冷冷一笑,瞧着比自己大出十余岁的许仕允,用颇为无奈的口吻说道。
“且不说,有人将一意恢复中华的大帅视为乱臣贼子,便就是许多读书人,也是瞧不起大帅,觉得大帅没读过几本书……”
“不过只是做惯了奴隶之辈胡言乱语罢了,再则大帅之才又是他人所能了解!”
出言维护着大帅的同时,许仕允却明白站长说的是事实,别说是其它人,就是他自己,若非是因为对大帅匡正华夏之心的佩服,恐怕也会对其心存轻视,毕竟其没有读过几本圣贤书。
“所以啊,有些事情,不是不做,而是现在没办法去做,等到将来可以做的时候,自然会做,现在,应该说是时机不够成熟吧……”
李玉山摸出烟盒来,这才发现烟盒已经空了。于是便站起身来说道。
“今天就这样吧,下次再联系,我先走,在门口买包烟,你等几分钟再走。”
“嗯!”
许仕允点点头,在李玉山离开之后,随手捡起茶桌上的报纸,一副看着报纸、喝着闲茶的模样,尽管明知道不会有太多的危险,但小心总无大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