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批评孩子要留有余地(2)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最新章节!
家长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寓言的方式来达到委婉批评孩子的目的。
有位聪明的妈妈,当她那上幼儿园的儿子做错事而且不认错时,她总是耐心地坐下来讲个故事给儿子听,故事时里总有个孩子或者什么小动物做了类似的错事。
讲完后,妈妈就问儿子:“故事里那个孩子(那个动物)错在哪里?”
儿子按照妈妈的引导去批评故事里的孩子(动物)。过了一会儿,儿子领悟道:“妈妈,刚才我也做错了事。”
运用含蓄暗示的方式传达批评的意思,表明一个道理,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孩子尴尬乃至反感,容易被诚恳接受。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4.人前不教子,给孩子“面子”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这么小,哪来的面子?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孩子一出生,他的面子就开始有了,并且大得很,比大人的大,比父母的大!
中国有这样一句家教谚语,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意思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教育都可以;而妻子有面子,应该在“枕边”这种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中国还有一句这样的老话:“官打不羞,父母打不羞,老师打不羞。”这也是不顾及孩子面子的“混账话”。
虽说中国人都爱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时,还是要数说自己孩子的不足。“我们家小胖儿不如你家黑子聪明”,“我们妞妞不像你们闺女那么秀气。”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想说“我们家的孩子最好”,可嘴里硬是要贬低自己孩子,找找毛病,假装谦虚。
在西方,这种情况却截然相反,父母从不在别人的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而是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妈妈带五岁半的杰克去上他的第一次游泳课,小杰克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勇敢地跳进水里,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杰克妈妈觉得很有趣,她没有当着许多同学和教师的面批评儿子,而是鼓励孩子说:“没关系的!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孩子,你会学会游泳的。我小时候学游泳比你还胆小,后来也很快就学会了。”
后来,当别的孩子还用手扶着浮漂游泳时,杰克已经能自如地空手游了。
父母想让孩子听进自己批评的“逆耳之言”,就必须注意处处给孩子留有余地留足面子。尽量做到“人前不教子”,特别是不要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批评孩子,使孩子“颜面大失”。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都认为在大人面前挨父母批评,即使是“大批特批”也能忍受,可是在自己同学、同伴面前被父母指责,那是很难受的。这是孩子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记在心上。
要着重提醒父母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的异性同伴和同学面前批评孩子,说孩子的缺点。因为很多事实证明,在异性同伴面前,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面子管教他们,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异常强烈。
即使在大人面前,聪明的家长也不能对孩子加以“指责”,更不要说“大批特批”。孩子为什么能够忍受在大人前面被父母指责呢?这是“习惯成自然”,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可是家长能不能不给孩子提供这种选择的机会呢?因为这样的选择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使父母的批评语言适得其反,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5.不“扩大化”,不“翻旧账”
家长要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有什么问题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把问题扩大化,甚至揪住历史问题不放。
有些家长在气头上就容易联想,喜欢把孩子过去的老底都翻出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样做只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孩子的反感。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谈话:
“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谁去?”
“初中的老同学、王姨家的巍巍、八楼的德胜和后街的顺子。”
“顺子?是不是在毕业前出事的那个顺子?”
“老爸记性真好。”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顺子来往。那孩子太捣蛋了,差一点没被开除。上次你们几个就是因为他,差点闯大祸。你们这次去哪里?”
“我们去商场。”
“不买不卖到商场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逛逛。”
“简直是浪费时间!年轻人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再加上那个顺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老爸,有完没完?您想象力真丰富,不就是出去玩吗?嗦嗦,你烦不烦?”
“小子你听着,给我说话放尊重点。老老实实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这样的对话可能在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在有些家长看来,这也许正是个批评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可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就是件小事,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弄得这么复杂。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意识到无限的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
在这段短短的谈话中,联想力丰富的父亲有两处就翻了儿子的旧账:上次你们几个一起……、上次考成那个样子……
孩子最厌恶父母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把陈年老账翻出来。
有的父母喜欢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把前几个小时,前几天,甚至是前几个月的错事都搬出来:“你说你这孩子,上个星期上课不好好听讲,挨了老师批评,昨天作业错得一塌糊涂,今天作业还没做完就开始看电视。”
很多家长惩罚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会怎么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也因此对改错失去了信心,破罐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教训惩罚孩子务必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一次不良行为应该只被批评一次,不能因为一次行为就连续受到批评。早晨犯了错,批评后,就完了。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又念念不休,不停地对孩子斥责:“你说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一大早就把碗摔破了。”这种唠叨式的反复责备只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批评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一次不良行为就足够了。
6.斥责孩子忌大声
当孩子淘气,或犯了错误时,很多家长常常大声训斥孩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非常生气,另外,有的家长还认为,若在责备孩子时声音过小,无法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收不到良好效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家长对孩子大声嚷嚷、横加斥责时,孩子当时的确给镇住了。但当孩子惊骇于家长发怒这个行为时,心里只在念叨怎么样才能尽快结束,哪有时间去思考家长责备的内容、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若孩子年龄较大,他们还会对家长这种斥责方式产生对抗情绪,这只会加剧对立,激化亲子间矛盾。
如果家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是大声呵斥,而是平心静气地向孩子低声好好说,能产生良好的批评效果。
其一,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犯了错误,心里七上八下,正在担心不知父母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责罚自己呢,却见父母不发怒,反而以异常平静的语调跟自己谈论这件事,油然产生好奇心,就想听清父母到底要说什么。同时孩子还可以从父母这异乎寻常的举动中感受到父母郑重的态度,促使孩子重视父母的话。
其二,能促使家长保持理智。家长们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地对孩子说话;这也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家长保持理智。家长们大声嚷嚷,大都为一时冲动,事后也会后悔,觉得自己当时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平心静气地说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冷却孩子亢奋的情绪,本来就是教育、说服的必要条件。若家长自己先情绪失控,那又怎样去引导孩子呢?家长保持理智,也能更客观、准确地分析孩子的错误,能更好地让孩子接受。
其三,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小声地说,是向孩子表示这话是说给他一个人听的,谈话仅局限于两人之间,这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还可使他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轻声细语地批评孩子,没有让孩子丢面子,他会感激父母,也就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了。
家长在自己情绪欠佳时,尽量不要去责备孩子。因为这时情绪控制是很困难的,即使心里想冷静一些,但过火的话也难免脱口而出。情绪化的批评斥责,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7.慎重使用批评性体态语言
家长与孩子长期共处,对彼此体态语言的微妙性把握得细腻、及时、准确,因此,在批评时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向孩子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是,父母应该明白,表示批评和惩戒的体态语言都是消极性的体态语,要特别注意运用场合和分寸,否则会影响亲子感情,使批评的效果适得其反。
倒背双臂注意场合。倒背双臂这一体态所传达的是权威信号,父母对孩子不满或批评孩子时经常倒背双臂,孩子从中感觉到父母的威严。父母在监督或惩戒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可以采取这种体态。但是在一些普通场合,比如和孩子谈话时,不应把双臂倒背起来,因为这样做会给孩子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感觉,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妨碍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灵活运用双臂交叉胸前。美国的一位体态研究者曾做过一次实验:在一次会议上,他故意诬蔑听众所熟知和佩服的几位名人,他的这种讲话持续了一段时间,突然停止下来,并要求听众不要动,保持他们刚才的体态。结果发现:90%的人保持双臂交叉于胸前的姿势。可见,当人对某件事持有不同意见时,喜欢采取双臂交叉胸前的体态语言。很多父母也常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体态语表示否定态度,但这种体态会给孩子一种压力或蔑视的感觉,不利于亲子间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当然,双臂交叉胸前并非完全是消极的,有时给人一种休闲自在的感觉。父母与孩子谈心时,如果辅以微笑,也能给人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所以,对于双臂交叉于胸前这一体态父母要灵活掌握,避免副作用。
慎用漠视眼神。有些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只是随意地用眼睛一瞥,或者看都不看一下,以漠然的态度把孩子晾在一边,就等于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同时也起到了批评和惩戒作用。但是,这也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体态语言。当孩子兴冲冲地跟父母说一件事,父母漠然视之,好像孩子没有出现一样,会让孩子觉得很伤心,对孩子的热情和心理造成伤害。因此,父母要慎用这种体态语言,即使用以批评和惩戒孩子,也要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给孩子讲清道理。
控制瞪眼频率。瞪眼一般表达强烈的反对和生气情绪,是发怒时的一种面部表情。父母适当采用这种体态语言,对孩子的严重不端行为会起到威慑作用,可以暂时中止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父母的瞪眼频率也应该有意加以控制,因为大人在生气发怒时,二目圆睁,双眉倒竖,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长久下去对孩子没有太多的好处,会加剧亲子关系的恶化,让孩子敬而远之。因此,当孩子让大人非常生气时,最好先不要瞪眼发怒,克制情绪,冷静思考对策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寓言的方式来达到委婉批评孩子的目的。
有位聪明的妈妈,当她那上幼儿园的儿子做错事而且不认错时,她总是耐心地坐下来讲个故事给儿子听,故事时里总有个孩子或者什么小动物做了类似的错事。
讲完后,妈妈就问儿子:“故事里那个孩子(那个动物)错在哪里?”
儿子按照妈妈的引导去批评故事里的孩子(动物)。过了一会儿,儿子领悟道:“妈妈,刚才我也做错了事。”
运用含蓄暗示的方式传达批评的意思,表明一个道理,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孩子尴尬乃至反感,容易被诚恳接受。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4.人前不教子,给孩子“面子”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这么小,哪来的面子?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孩子一出生,他的面子就开始有了,并且大得很,比大人的大,比父母的大!
中国有这样一句家教谚语,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意思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教育都可以;而妻子有面子,应该在“枕边”这种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中国还有一句这样的老话:“官打不羞,父母打不羞,老师打不羞。”这也是不顾及孩子面子的“混账话”。
虽说中国人都爱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时,还是要数说自己孩子的不足。“我们家小胖儿不如你家黑子聪明”,“我们妞妞不像你们闺女那么秀气。”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想说“我们家的孩子最好”,可嘴里硬是要贬低自己孩子,找找毛病,假装谦虚。
在西方,这种情况却截然相反,父母从不在别人的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而是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妈妈带五岁半的杰克去上他的第一次游泳课,小杰克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勇敢地跳进水里,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杰克妈妈觉得很有趣,她没有当着许多同学和教师的面批评儿子,而是鼓励孩子说:“没关系的!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孩子,你会学会游泳的。我小时候学游泳比你还胆小,后来也很快就学会了。”
后来,当别的孩子还用手扶着浮漂游泳时,杰克已经能自如地空手游了。
父母想让孩子听进自己批评的“逆耳之言”,就必须注意处处给孩子留有余地留足面子。尽量做到“人前不教子”,特别是不要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批评孩子,使孩子“颜面大失”。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都认为在大人面前挨父母批评,即使是“大批特批”也能忍受,可是在自己同学、同伴面前被父母指责,那是很难受的。这是孩子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记在心上。
要着重提醒父母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的异性同伴和同学面前批评孩子,说孩子的缺点。因为很多事实证明,在异性同伴面前,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面子管教他们,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异常强烈。
即使在大人面前,聪明的家长也不能对孩子加以“指责”,更不要说“大批特批”。孩子为什么能够忍受在大人前面被父母指责呢?这是“习惯成自然”,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可是家长能不能不给孩子提供这种选择的机会呢?因为这样的选择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使父母的批评语言适得其反,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5.不“扩大化”,不“翻旧账”
家长要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有什么问题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把问题扩大化,甚至揪住历史问题不放。
有些家长在气头上就容易联想,喜欢把孩子过去的老底都翻出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样做只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孩子的反感。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谈话:
“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谁去?”
“初中的老同学、王姨家的巍巍、八楼的德胜和后街的顺子。”
“顺子?是不是在毕业前出事的那个顺子?”
“老爸记性真好。”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顺子来往。那孩子太捣蛋了,差一点没被开除。上次你们几个就是因为他,差点闯大祸。你们这次去哪里?”
“我们去商场。”
“不买不卖到商场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逛逛。”
“简直是浪费时间!年轻人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再加上那个顺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老爸,有完没完?您想象力真丰富,不就是出去玩吗?嗦嗦,你烦不烦?”
“小子你听着,给我说话放尊重点。老老实实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这样的对话可能在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在有些家长看来,这也许正是个批评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可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就是件小事,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弄得这么复杂。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意识到无限的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
在这段短短的谈话中,联想力丰富的父亲有两处就翻了儿子的旧账:上次你们几个一起……、上次考成那个样子……
孩子最厌恶父母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把陈年老账翻出来。
有的父母喜欢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把前几个小时,前几天,甚至是前几个月的错事都搬出来:“你说你这孩子,上个星期上课不好好听讲,挨了老师批评,昨天作业错得一塌糊涂,今天作业还没做完就开始看电视。”
很多家长惩罚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会怎么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也因此对改错失去了信心,破罐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教训惩罚孩子务必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一次不良行为应该只被批评一次,不能因为一次行为就连续受到批评。早晨犯了错,批评后,就完了。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又念念不休,不停地对孩子斥责:“你说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一大早就把碗摔破了。”这种唠叨式的反复责备只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批评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一次不良行为就足够了。
6.斥责孩子忌大声
当孩子淘气,或犯了错误时,很多家长常常大声训斥孩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非常生气,另外,有的家长还认为,若在责备孩子时声音过小,无法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收不到良好效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家长对孩子大声嚷嚷、横加斥责时,孩子当时的确给镇住了。但当孩子惊骇于家长发怒这个行为时,心里只在念叨怎么样才能尽快结束,哪有时间去思考家长责备的内容、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若孩子年龄较大,他们还会对家长这种斥责方式产生对抗情绪,这只会加剧对立,激化亲子间矛盾。
如果家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是大声呵斥,而是平心静气地向孩子低声好好说,能产生良好的批评效果。
其一,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犯了错误,心里七上八下,正在担心不知父母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责罚自己呢,却见父母不发怒,反而以异常平静的语调跟自己谈论这件事,油然产生好奇心,就想听清父母到底要说什么。同时孩子还可以从父母这异乎寻常的举动中感受到父母郑重的态度,促使孩子重视父母的话。
其二,能促使家长保持理智。家长们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地对孩子说话;这也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家长保持理智。家长们大声嚷嚷,大都为一时冲动,事后也会后悔,觉得自己当时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平心静气地说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冷却孩子亢奋的情绪,本来就是教育、说服的必要条件。若家长自己先情绪失控,那又怎样去引导孩子呢?家长保持理智,也能更客观、准确地分析孩子的错误,能更好地让孩子接受。
其三,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小声地说,是向孩子表示这话是说给他一个人听的,谈话仅局限于两人之间,这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还可使他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轻声细语地批评孩子,没有让孩子丢面子,他会感激父母,也就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了。
家长在自己情绪欠佳时,尽量不要去责备孩子。因为这时情绪控制是很困难的,即使心里想冷静一些,但过火的话也难免脱口而出。情绪化的批评斥责,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7.慎重使用批评性体态语言
家长与孩子长期共处,对彼此体态语言的微妙性把握得细腻、及时、准确,因此,在批评时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向孩子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是,父母应该明白,表示批评和惩戒的体态语言都是消极性的体态语,要特别注意运用场合和分寸,否则会影响亲子感情,使批评的效果适得其反。
倒背双臂注意场合。倒背双臂这一体态所传达的是权威信号,父母对孩子不满或批评孩子时经常倒背双臂,孩子从中感觉到父母的威严。父母在监督或惩戒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可以采取这种体态。但是在一些普通场合,比如和孩子谈话时,不应把双臂倒背起来,因为这样做会给孩子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感觉,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妨碍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灵活运用双臂交叉胸前。美国的一位体态研究者曾做过一次实验:在一次会议上,他故意诬蔑听众所熟知和佩服的几位名人,他的这种讲话持续了一段时间,突然停止下来,并要求听众不要动,保持他们刚才的体态。结果发现:90%的人保持双臂交叉于胸前的姿势。可见,当人对某件事持有不同意见时,喜欢采取双臂交叉胸前的体态语言。很多父母也常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体态语表示否定态度,但这种体态会给孩子一种压力或蔑视的感觉,不利于亲子间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当然,双臂交叉胸前并非完全是消极的,有时给人一种休闲自在的感觉。父母与孩子谈心时,如果辅以微笑,也能给人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所以,对于双臂交叉于胸前这一体态父母要灵活掌握,避免副作用。
慎用漠视眼神。有些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只是随意地用眼睛一瞥,或者看都不看一下,以漠然的态度把孩子晾在一边,就等于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同时也起到了批评和惩戒作用。但是,这也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体态语言。当孩子兴冲冲地跟父母说一件事,父母漠然视之,好像孩子没有出现一样,会让孩子觉得很伤心,对孩子的热情和心理造成伤害。因此,父母要慎用这种体态语言,即使用以批评和惩戒孩子,也要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给孩子讲清道理。
控制瞪眼频率。瞪眼一般表达强烈的反对和生气情绪,是发怒时的一种面部表情。父母适当采用这种体态语言,对孩子的严重不端行为会起到威慑作用,可以暂时中止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父母的瞪眼频率也应该有意加以控制,因为大人在生气发怒时,二目圆睁,双眉倒竖,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长久下去对孩子没有太多的好处,会加剧亲子关系的恶化,让孩子敬而远之。因此,当孩子让大人非常生气时,最好先不要瞪眼发怒,克制情绪,冷静思考对策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