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 第84章 3 改变社会是学者之职
第84章 3 改变社会是学者之职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最新章节!
第十八章3 改变社会是学者之职
每年都有学生入学,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但学习是为了什么,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有些人是为了家长,有些人是为了好的成绩,有些人是为了得到赞扬,但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却应该是将来能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之中去。
一个教授要选几个助手,当地的年轻人听说了,都纷纷跑来报名,由教授主持面试。
另一个青年走进来了,滔滔不绝地背了十几部经典,而且一字不差,教授问他:“你除了背书,还会干别的吗?”那青年摇摇头,教授说:“你很会背书,可以给我家当书橱。”
又一个青年走进来,对当前的局势大发了一通议论,教授问他:“你这些议论,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青年只好说:“不是,是听我老师说的。”教授说:“你可以给我做一个录音机,以后遇到什么人讲话就帮我录下来。”
又一个青年走进来,为教授朗诵了许多诗歌。教授说:“虽然很好听,可是没什么内容啊。”青年人说:“艺术不需要内容。”教授皱皱眉说:“你可以做一个喇叭筒,我讲学间歇的时候,帮我搞搞娱乐。”
最后一个青年走进来,什么话都没说。教授问他:“你有什么特长?拿出来给我看看啊。”青年人说:“我没什么特长,我读了几页先生的书,觉得不去世上经历一番是读不懂的,所以就放下书,去村里种地,去政府里当差,去矿上做工,我只写了几本社会现状的记录,现在对先生的学问又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来您身边工作。”
教授说:“你正是我需要的助手。我固然需要书橱、录音机和喇叭筒,但是我更需要学以致用的人。”
四个青年都被教授留用了,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只有最后一个。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烂在肚子里的知识只能是一堆没有用处的废品。
顾炎武有一次游历到山西,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听说顾炎武来了,都纷纷前来迎接,想一睹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学者的风采。
谁知列队欢迎的人来到路边,却只看到两匹骡子,根本没有这位大学者的身影。旁边的山上,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正往悬崖上爬,看样子,他不是这里的药农,就是采石的工人。
下面一个乡绅仰头大声问道:“喂!老头儿,可曾看到一位老先生从这里经过?”
那老人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下来。人们远远地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您这是在做什么啊?”
顾炎武举起手里的书,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这里的地形,观察物产和人口,以以备日后所需。我刚才看到这里形势险峻,就爬到悬崖上观察地形,发现原来的地图画错了好几处。”
顾炎武把全国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税收、人口村落等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一生游历求学,需要大量的开支,却从没因资金问题烦恼过,因为他非常注意积累财产。他在山东、山西、陕西都置办了地产。也因此,他没有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有空闲治学,有财力游历四方。
历数几千年来的大学者,能把学问和实践都做得这样好的人,没有几个。
学问是从实践中来的,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社会不需要只会死记硬背的人,也不需要信口开河、言无根据的人。年轻的时候,正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为了以后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报社会,分数、荣誉、表扬,都只是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更加敬重那些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使我们的社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第十八章3 改变社会是学者之职
每年都有学生入学,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但学习是为了什么,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有些人是为了家长,有些人是为了好的成绩,有些人是为了得到赞扬,但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却应该是将来能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之中去。
一个教授要选几个助手,当地的年轻人听说了,都纷纷跑来报名,由教授主持面试。
另一个青年走进来了,滔滔不绝地背了十几部经典,而且一字不差,教授问他:“你除了背书,还会干别的吗?”那青年摇摇头,教授说:“你很会背书,可以给我家当书橱。”
又一个青年走进来,对当前的局势大发了一通议论,教授问他:“你这些议论,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青年只好说:“不是,是听我老师说的。”教授说:“你可以给我做一个录音机,以后遇到什么人讲话就帮我录下来。”
又一个青年走进来,为教授朗诵了许多诗歌。教授说:“虽然很好听,可是没什么内容啊。”青年人说:“艺术不需要内容。”教授皱皱眉说:“你可以做一个喇叭筒,我讲学间歇的时候,帮我搞搞娱乐。”
最后一个青年走进来,什么话都没说。教授问他:“你有什么特长?拿出来给我看看啊。”青年人说:“我没什么特长,我读了几页先生的书,觉得不去世上经历一番是读不懂的,所以就放下书,去村里种地,去政府里当差,去矿上做工,我只写了几本社会现状的记录,现在对先生的学问又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来您身边工作。”
教授说:“你正是我需要的助手。我固然需要书橱、录音机和喇叭筒,但是我更需要学以致用的人。”
四个青年都被教授留用了,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只有最后一个。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烂在肚子里的知识只能是一堆没有用处的废品。
顾炎武有一次游历到山西,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听说顾炎武来了,都纷纷前来迎接,想一睹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学者的风采。
谁知列队欢迎的人来到路边,却只看到两匹骡子,根本没有这位大学者的身影。旁边的山上,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正往悬崖上爬,看样子,他不是这里的药农,就是采石的工人。
下面一个乡绅仰头大声问道:“喂!老头儿,可曾看到一位老先生从这里经过?”
那老人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下来。人们远远地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您这是在做什么啊?”
顾炎武举起手里的书,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这里的地形,观察物产和人口,以以备日后所需。我刚才看到这里形势险峻,就爬到悬崖上观察地形,发现原来的地图画错了好几处。”
顾炎武把全国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税收、人口村落等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一生游历求学,需要大量的开支,却从没因资金问题烦恼过,因为他非常注意积累财产。他在山东、山西、陕西都置办了地产。也因此,他没有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有空闲治学,有财力游历四方。
历数几千年来的大学者,能把学问和实践都做得这样好的人,没有几个。
学问是从实践中来的,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社会不需要只会死记硬背的人,也不需要信口开河、言无根据的人。年轻的时候,正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为了以后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报社会,分数、荣誉、表扬,都只是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更加敬重那些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使我们的社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