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清水(2)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水经注最新章节!
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击页>邱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
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郡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即此水也。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周县北。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邱,更名邢邱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迳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
陂水又直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骃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渀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迳注于淇。
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地。
《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禹贡》,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迳其邑。《论语撰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揜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鄘、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
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迳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地居河、淇之间,后乃属晋,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馀风。土崄多寇,汉以虞诩为长,朋友以难治致吊。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捲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
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左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所入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地理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遮害亭西一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枋城北,东出,今渎破故堨。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迳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迳枋城南,东与菀口合。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注菀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馀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
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邱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氏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
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世谓之顿邱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
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
淇水又东屈而西转,迳顿丘北。故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军也。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观者也。《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水东北,迳枉人山东,牵城西。《春秋·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迳石柱冈,东北注矣。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
又北迳问亭东,即魏县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迳铜马城西,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
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击页>邱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
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郡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即此水也。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周县北。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邱,更名邢邱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迳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
陂水又直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骃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渀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迳注于淇。
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地。
《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禹贡》,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迳其邑。《论语撰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揜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鄘、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
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迳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地居河、淇之间,后乃属晋,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馀风。土崄多寇,汉以虞诩为长,朋友以难治致吊。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捲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
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左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所入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地理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遮害亭西一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枋城北,东出,今渎破故堨。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迳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迳枋城南,东与菀口合。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注菀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馀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
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邱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氏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
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世谓之顿邱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
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
淇水又东屈而西转,迳顿丘北。故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军也。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观者也。《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水东北,迳枉人山东,牵城西。《春秋·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迳石柱冈,东北注矣。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
又北迳问亭东,即魏县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迳铜马城西,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
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