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清和最新章节!
孟清和在沈瑄帐中犹豫不决,拿着礼单只觉得烫手,十几辆满载的马车已驶入了孟家屯。
充当车夫的,都是身着燕军袢袄的士卒,打头一辆马车上跳下一名身着青色武官服的百户,正是曾在开平卫与孟清和共事的周荣。
车队惊动了孟重九等人,迎出来才得知,周荣等人没有歹意,也不是来-抽-调丁壮,而是到十二郎家送礼。
“孟佥事已升任同知,此乃指挥一点心意。”
来之前,周荣也纳闷,不过年不过节,沈指挥怎么突然给孟同知家送礼。粮食布匹香料糕点样样不缺,铜钱金银不少,还有几样活物。
莫非是孟同知升官了,指挥想进一步与之交好?这样也用不着送大雁吧?
军汉心思粗,不代表不通晓世情。大雁是能随便送的吗?还是沈指挥亲手猎的一对,活的!若非孟同知家中没有姐妹,送东西来的军汉八成以为这是下聘。
周荣道明来意,孟重九立刻遣人去知会孟王氏,又让人去请来几名族老,送上茶水,顺便打听一下孟虎与孟清江现在军中如何。
十二郎是个有能耐的,这才几天,又升官了。从三品的武官,光是听着,许多族人的腿就有些哆嗦。
“孟虎?”周荣接过茶碗,想了想,“若是燕山后卫的孟五郎,我倒是知道。孟五郎为人不错,现在是个总旗,早晚也能升任百户。”
周荣话落,孟重九连声道谢,又问起孟清江。
仰头喝干茶水,周荣一抹嘴,“孟清江?知道,一样是燕山后卫的总旗,有名的打仗不要命,弟兄们都佩服。”
换做旁人,周荣未必愿意说得这么详细,还只捡好话。换成孟清和的族人,那就不同了。
孟同知是什么人?屡次得燕王殿下亲口夸奖,身为佥事就能出入王帐听命。又有沈指挥看重交好,据闻王府内的佛爷还收了他做徒弟。
不及弱冠,从三品的武官,国朝开创以来,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几个。
白沟河一战,孟清和一人斩首五级,砍伤八人,又出计火攻,大破李景隆中军大营。此战过后,提起燕山后卫的孟同知,再没人敢藐视他为酸丁,如此战功,绝对配称一声“汉子”!
当然,同沈指挥这样的猛人不能相比。但在一般军汉眼中,已是相当了不起了。
沈指挥又亲自备下重礼,孟同知今后必定是官运亨通水涨船高。等到王爷成就大业,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一边想着,周荣与孟重九等人说话时显得更加热络。
孟王氏在家中得知了消息,谢过来送信的族人,和两个儿媳一起收拾了堂屋,备好茶水。三姐五姐也凑手帮忙,人不大,活干得十分利落。
饶是有了心理准备,见到十几辆满载的马车,孟王氏也被吓了一跳。
这么重的礼,到底该不该收?十二郎之前也没送个信回家,孟王氏不免心焦。转头去看孟重九,想请他帮忙拿个主意。孟重九也有些惊讶,看周百户提起十二郎三个熟络的样子,他还以为孟王氏提前得了信。
这么多的东西,不管怎么样,十二郎也该同家里说一声吧?
纵使孟重九与孟王氏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沈瑄送礼之前压根没告诉孟清和,礼送出后才给了他一张单子。
实打实的先斩后奏。
“见过老夫人。”
燕王可以给麾下授官,却不能封爵,更不能封诰命。只有真正打进南京,把建文帝赶下龙椅,取而代之,他才有这个权力。
因此,孟王氏身上没有诰命,但作为孟同知的母亲,周荣称她一声老夫人并不为过。
准备好的礼单送上,周荣令部下将活着的一对大雁,两只狐狸和一窝兔子抬下马车,说道:“这是指挥的一番心意,还请老夫人笑纳。”
狐狸和兔子倒是还好,看到那对大雁,孟王氏有点傻。
上次的鸾凤玉佩,这次又是一对大雁,就算孟王氏心比黄河宽,也不得不多想。
有心不收,又怕扫了沈指挥的面子,让十二郎在军中难做。收了,算怎么回事?
孟王氏对着大雁,万分纠结,眉头皱成了川字。
孟重九不知道鸾凤玉佩的事,只觉得这对大雁送得着实蹊跷。可沈瑄送的活物不只这个,还有狐狸兔子,如此一想,又觉得自己多心。
不管孟王氏和孟重九怎么想,礼物送到,周荣任务完成,回头吆喝着军汉们动作快点,卸车之后便要告辞离开。
孟王氏连忙问了一句孟清和,周荣抱拳,说道:“老夫人放心,孟同知在军中一切都好。”
话落,单臂一撑,跃上车辕,孟王氏目送车队走远,关上了大门。
堂屋里,两个儿媳正摸着如小山一般的布匹,挑出几匹素色的,商量怎么给一家人裁衣。
三姐和五姐好奇的看着笼子里的一窝兔子,眼睛发亮。
见孟王氏进来,孟许氏和孟张氏停下动作,上前扶着孟王氏坐下。婆婆的脸色不太好,她们也收起了之前的欣喜。
莫非,这礼收不得?
“别多想。”孟王氏拍拍两个儿媳,又把两个孙女叫到身边,“东西都收好,粮食咱们自己留着,这些布,挑出些颜色鲜亮的送给族人。之前你二堂叔和三堂叔给咱家松了两头羊羔,人情总得还。”
孟王氏将礼单递给两个儿媳,看着上面列出来的一长串,孟张氏和孟许氏都开始眼晕。
单是粮食,就足够一家人吃上几年。听孟王氏要送布,妯娌俩还有点舍不得,照这礼单来看,光是送布还不成,那些香料和糕点八成都要送出一些。
“娘,这些金银,铜钱还有玉石该怎么办?”
东西送来时,全屯的人都看到了,若是有人起了歹心,孤儿寡妇的一家子,十二郎又不在,可怎生是好。
“这些都是压在粮食下边的,你九叔公都不知道。”
儿媳能想到的事情,孟王氏自然不会忽略。
“东西咱们收好,也管好三姐五姐,别在外边说漏了嘴。不是为娘吝啬,到底人心难测。十二郎在外边打仗,咱们一家也没个男人,凡事总要多加小心,别为一家人招祸。”
孟王氏表情严肃,两个儿媳恭敬的应道:“是。”
孟三姐和孟五姐也走到孟王氏跟前,“祖母,孙女听话,绝对不乱说。”
“好孩子。”孟王氏欣慰的笑了笑,将两个孙女拉到怀里,“不等到十二郎归来,这些金银铜钱都不能动。”
“娘,媳妇明白。”
孟许氏和孟张氏重新挑拣布匹,将暂时用不上的鲜亮颜色挑出来,按照孟王氏的吩咐送给族人。
族老们另备下香料,盐和小半扇羊肉,孟广顺和孟广友家中额外添了一成,便是孟广孝也没落下。
“娘,大堂伯那里也送?”孟张氏有些不乐意,那一家子,除了四郎没一个好人。
“送,为何不送?”
孟广孝可以不仁,十二郎不能不义。无论如何不能给十二郎落下凉薄的名声。儿子想不到的,孟王氏会帮儿子做。
孟许氏拉了孟张氏一下,“照娘说的做,不过是一匹布,省得让人说嘴。”
别扭了一下,孟张氏到底不愿违背婆婆的意思,闭上嘴不说话了。
傍晚时分,屯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从每家每户飘出。
孟三姐和孟五姐提着两盒糕点,手牵手来到孟重九家中,道明来意。
“祖母说,这件事还要劳烦曾祖。”
小姑娘长相可爱,说话脆生生的,不是一般的惹人喜欢。
听到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孟重九眼中闪过了一丝了然。
“行,回去告诉你们祖母,这事我应下了。”
马车进屯时,族人们都见到了。自从十二郎三人从军,逢年过节都会往家中送些东西,但像这么大的手笔还是头一回。得知礼是孟清和的上官送的,众人更是羡慕不已。眼红的也不是没有,可谁让自家没有个十二郎?
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连孟广孝一家都没落下,之前说酸话的不免脸上发热。想起孟广智当年的慷慨和种种好处,难免唏嘘,难怪人家能够发迹,这份心胸自家实在是比不得。
布匹只是个开头,送给族中老人的羊肉和香料却是重头戏。这份礼送出,今后再有哪个不开眼的说十二郎一家的不是,族老第一个不会放过。
十二郎一家仁义,往这样的人家身上泼脏水,该遭天打雷劈。
东西送完,孟王氏暂时松了一口气,想了想,把自家积攒的铜钱和宝钞取出,分给了两个儿媳。
孟许氏和孟张氏还要推辞,孟王氏却道:“拿着吧,以后咱家只会更好。十二郎说了,要给两个丫头十里红妆,平时见着合心的,慢慢给两个丫头备起来吧。”
“娘……”
“八郎九郎不在了,两个丫头还有叔叔,今后福气大着呢!再有那嘴碎的拿两个丫头无父说事,你们只管当面啐过去!”
“是。”孟许氏眼圈有点红,“娘,您放心,等到小叔成了家,多给您生几个大胖孙子,那就是咱们一家的福气。”
孟王氏也笑了,视线扫过堂屋里的两只大雁,笑容微微一凝。
大胖孙子?
建文二年,五月
燕王陆续调集军队,开始了冲出河北,进军全国的第一步。
出兵山东之前,燕王听取道衍的建议,把关在王府内的高巍给放了出来。
高巍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送上了马车,怀里塞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踏上了返回南京之旅。
车夫和随行的护卫都是被燕王策反的南军和高巍带来的随从,坐在车厢里,已从西瓜成功跃升至超级大窝瓜的高参军,死死盯着亲自送行的燕王,恨不能扑上去-肉-搏,打不过也能出口气。
朱棣此时放他回南京,绝对没安好心。
脑门盖着个反贼的大戳,回到南京,哪怕以头抢地,皇帝都不会相信他,只会视他为燕王派出的细作。
君臣离心,同僚相疑,好友唾弃。
高巍几乎能预料到自己回到南京后的悲惨遭遇,可他必须回去。
燕王是反贼,建文帝才是正统,誓死,他也不会从贼!
可惜,高巍的意志再坚定,准备再充足,以他如今的外在条件,加上社会主流舆论,打死建文帝也不会相信他。越是表现得坚贞不屈,就越是可疑;越是哭诉遭受了非人的-虐--待,越让人无法相信。
众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在燕王的地盘上好吃好喝,改换门庭,反过来给前任老板使无间的伪君子,真小人。
高巍有苦无处诉,想以死明志都不可能,建文帝绝对不会让他死,否则,苦心营造的仁厚形象必将崩塌。
高巍在燕王的地盘上活得好好的,还胖了不少,回到南京却转眼没命,说是自杀,就像证明他没有投燕一样艰难。再加上高巍在读书人中的地位,喷在建文帝身上的口水绝对不会少。
人死为大。
高巍活着,他就是贰臣,细作,人人得而骂之。
高巍死了,建文帝就是昏君,暴-虐-多疑,没有容人之量,更要骂之。
读书人的一张嘴一支笔,恰如武人手中磨过的刀枪,锋利无比。砍下去,刀刀见血。
在朝廷上砍完还不够,闲暇之时做几首诗,写几句词,再撰几篇话本,建文帝的昏君形象必将跃然纸上,更加丰满。
朱棣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当初建文帝派高巍来北平,几次气得他想-操-刀子砍人。现在风水轮流转,人送回去,看那个黄口小儿怎么办。
留着只能膈应自己。杀了,好名声就别想要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不良中年,被一群读书人喷唾沫骂造反,朱棣不过是掏掏耳朵,吹口气,任由你们去骂,等着江山到手,老子再和你们算总账!
换成品学兼优,心理承受能力却有点弱的建文帝,被如此口诛笔伐,不吐血也得神经衰弱。
人送回去不算,朱棣还给建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痛陈朝中奸佞当道,视太-祖高皇帝法令于无物。衙门的名称和官员品级都是说改就改,简直是大逆不道!
国朝法礼典章,均为太--祖高皇帝的心血,是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绝对不可以!坚决不行!
虽然皇帝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位,可朝中的奸臣仍是不少,必须扫除!
为了灭除奸臣,靖难的伟大事业必须干下去!
燕王表示,他会率领众多仁人志士,遵照太--祖高皇帝的遗训,高举靖难大旗,打出河北,打进山东,直到进入南京。
所以,皇帝不用担忧,在南京等着叔叔上门即可。
“臣一片忠心,天地可表!”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这还有下限吗?
看完这封信,建文帝没吐血,直接气晕了。
跪在殿中的高巍当即被拖了下去。
高巍奋力扑腾,两个大汉将军累得满脸是汗,只能再叫几个帮手,把高参军抬出了宫门。
气晕了皇帝,不是始作俑者也被视为帮凶,高巍很快丢掉了官位,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关在家中闭门思过。访客一律谢绝。
以左都督徐增寿为首的燕王派,突然跳了出来,纠集起一部分官员为高巍喊冤求情。
言辞凿凿,大声疾呼:高巍一颗红心向朝廷,绝无投靠燕王之意。这是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皇帝此举,怎不令亲者痛仇者快?”
监察御史康郁成了出头的椽子。严格算来,康郁并不是纯粹的燕王派,只对建文帝采取的削藩手段表示过不赞同,还曾直言,请皇帝顾念亲亲之情,恢复周王岷王等藩王的封地,为湘王修墓,以劝说燕王罢兵。
建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更不会听取他为高巍求情的言论。
为高巍求情的人越多,越是落实了他细作的身份。
建文帝打定主意,必须坚持一回,谁劝也不听!
此举传到北平,同样拒不投降的的安陆侯吴杰和前河北都指挥使张伦都产生了动摇。
高巍的遭遇给他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回到南京,当真可行吗?皇帝能怀疑高巍,难保不会疑心他们。
燕王又适时的放出郭英被除官归乡的消息,吴杰和张伦的决心顷刻间土崩瓦解。郭英都是这个待遇,同样是败军之将的自己会有好下场?
张伦还想矜持一下,吴杰却一咬牙一跺脚,跳槽!
燕王大喜,亲自把吴杰从关押的地方请出来,沐浴更衣,好酒好菜的招待,共同缅怀太--祖高皇帝时期的美好岁月,试图拉近彼此的关系。
吴杰脸色有些发白,那段岁月算得上美好吗?多少人前脚上朝后脚奔赴刑场,为了保住项上人头,他做了多少努力?
端起酒杯一仰头,既然已经决定跟燕王造反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既然燕王说那是美好岁月,那就是美好岁月。
喝酒!
喝醉了,不美好也美好了。
几壶酒下肚,燕王微醺,吴杰已经醉倒。
郑和来报,张伦也松口了。
燕王摆摆手,“让世子和郡王招待张指挥。”
“是。”
看着被宦官和宫人搀扶下去的吴杰,燕王捏了捏额头,大和尚的计策果真高明,放走一个没什么用处的高巍,足以让建文那黄口小儿再失人心,自毁江山。拿下山东,即使不能马上攻下南京,划南北而治,守住河北等地却绝无问题。
“来人。”
“奴婢在。”
“请道衍大师到西暖阁。”
“是。”
建文二年五月辛未,北平城外,燕军完成集结。
十余万大军列队,铠甲和兵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战马打着响鼻,略显焦躁的跺着前蹄。
此次出兵,意义非同寻常,众将不敢有一丝马虎。
为了攻城,大军携带了不少的火炮,由道衍和尚主持的地下-兵-工厂已搬到了地上,在匠户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虎蹲炮被不断改良,还造出了虎威,夺门将军等新炮。
曾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也被装备军中。张玉请示燕王,火箭与火铳单独成队,归入火器营中,由燕王亲自指挥。
见识过一次火器营的-操-演,孟清和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和明初军队的彪悍折服。
如果不是现在的火器不够给力,时常有炸膛的危险,很难保证朱棣不会弄出一支领先世界的“现代化部队”。
饶是如此,明初的火器水平也是傲视全球,无出其左右者。
出征前,依照惯例,燕王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说。
众将士举刀高呼三声,燕王大手一挥,城头响起战鼓号角之声,大军出发。
沈瑄仍为前锋,孟清和不再押运粮草,而是负责哨骑,随时把前方探路的情况向沈瑄报告。
哨骑多由皮袍皮帽的蒙古骑兵组成,燕山后卫的蒙古骑兵有一半来自内迁的草原部落。这些壮汉加入造反队伍的目的同朵颜三卫一样,为了牛羊,为了草场。
哪怕招揽蒙古部落的主意是自己出的,看到越来越多的蒙古壮汉,孟清和也不免苦思,打到改朝换代,燕王又要打出多少白条?
草场可以赖账,牛羊怎么办?难不成再到别人的地盘去抢?以永乐帝的行事风格来看,不是不可能。想想未来可能被抢劫的对象,孟清和掬了一把同情的眼泪,遇上永乐这样的皇帝,认倒霉吧。
燕军浩浩荡荡向山东进发时,德州的李景隆很快得到了消息,立即升帐,下令召集军队。
在众人以为他终于要英勇一回,率军抵抗时,他却抄起帅印,跨-上战马,带着集结完毕的军队出城向南奔去。
敌人从北来,主帅却向南飞奔?
一头雾水的南军面面相觑,随即恍然大悟,跑路!
主帅都跑了,他们留下等死吗?
众将士立刻撒丫子随着李景隆一起飞奔,没人顾得上城中的粮食军械,此时此刻,跑路要紧。
应该感谢李景隆,至少这次他没自己跑,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奔,算得上厚道。
燕军前哨抵达时,德州已经不剩一兵一卒,彻底成为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孟清和在沈瑄帐中犹豫不决,拿着礼单只觉得烫手,十几辆满载的马车已驶入了孟家屯。
充当车夫的,都是身着燕军袢袄的士卒,打头一辆马车上跳下一名身着青色武官服的百户,正是曾在开平卫与孟清和共事的周荣。
车队惊动了孟重九等人,迎出来才得知,周荣等人没有歹意,也不是来-抽-调丁壮,而是到十二郎家送礼。
“孟佥事已升任同知,此乃指挥一点心意。”
来之前,周荣也纳闷,不过年不过节,沈指挥怎么突然给孟同知家送礼。粮食布匹香料糕点样样不缺,铜钱金银不少,还有几样活物。
莫非是孟同知升官了,指挥想进一步与之交好?这样也用不着送大雁吧?
军汉心思粗,不代表不通晓世情。大雁是能随便送的吗?还是沈指挥亲手猎的一对,活的!若非孟同知家中没有姐妹,送东西来的军汉八成以为这是下聘。
周荣道明来意,孟重九立刻遣人去知会孟王氏,又让人去请来几名族老,送上茶水,顺便打听一下孟虎与孟清江现在军中如何。
十二郎是个有能耐的,这才几天,又升官了。从三品的武官,光是听着,许多族人的腿就有些哆嗦。
“孟虎?”周荣接过茶碗,想了想,“若是燕山后卫的孟五郎,我倒是知道。孟五郎为人不错,现在是个总旗,早晚也能升任百户。”
周荣话落,孟重九连声道谢,又问起孟清江。
仰头喝干茶水,周荣一抹嘴,“孟清江?知道,一样是燕山后卫的总旗,有名的打仗不要命,弟兄们都佩服。”
换做旁人,周荣未必愿意说得这么详细,还只捡好话。换成孟清和的族人,那就不同了。
孟同知是什么人?屡次得燕王殿下亲口夸奖,身为佥事就能出入王帐听命。又有沈指挥看重交好,据闻王府内的佛爷还收了他做徒弟。
不及弱冠,从三品的武官,国朝开创以来,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几个。
白沟河一战,孟清和一人斩首五级,砍伤八人,又出计火攻,大破李景隆中军大营。此战过后,提起燕山后卫的孟同知,再没人敢藐视他为酸丁,如此战功,绝对配称一声“汉子”!
当然,同沈指挥这样的猛人不能相比。但在一般军汉眼中,已是相当了不起了。
沈指挥又亲自备下重礼,孟同知今后必定是官运亨通水涨船高。等到王爷成就大业,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一边想着,周荣与孟重九等人说话时显得更加热络。
孟王氏在家中得知了消息,谢过来送信的族人,和两个儿媳一起收拾了堂屋,备好茶水。三姐五姐也凑手帮忙,人不大,活干得十分利落。
饶是有了心理准备,见到十几辆满载的马车,孟王氏也被吓了一跳。
这么重的礼,到底该不该收?十二郎之前也没送个信回家,孟王氏不免心焦。转头去看孟重九,想请他帮忙拿个主意。孟重九也有些惊讶,看周百户提起十二郎三个熟络的样子,他还以为孟王氏提前得了信。
这么多的东西,不管怎么样,十二郎也该同家里说一声吧?
纵使孟重九与孟王氏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沈瑄送礼之前压根没告诉孟清和,礼送出后才给了他一张单子。
实打实的先斩后奏。
“见过老夫人。”
燕王可以给麾下授官,却不能封爵,更不能封诰命。只有真正打进南京,把建文帝赶下龙椅,取而代之,他才有这个权力。
因此,孟王氏身上没有诰命,但作为孟同知的母亲,周荣称她一声老夫人并不为过。
准备好的礼单送上,周荣令部下将活着的一对大雁,两只狐狸和一窝兔子抬下马车,说道:“这是指挥的一番心意,还请老夫人笑纳。”
狐狸和兔子倒是还好,看到那对大雁,孟王氏有点傻。
上次的鸾凤玉佩,这次又是一对大雁,就算孟王氏心比黄河宽,也不得不多想。
有心不收,又怕扫了沈指挥的面子,让十二郎在军中难做。收了,算怎么回事?
孟王氏对着大雁,万分纠结,眉头皱成了川字。
孟重九不知道鸾凤玉佩的事,只觉得这对大雁送得着实蹊跷。可沈瑄送的活物不只这个,还有狐狸兔子,如此一想,又觉得自己多心。
不管孟王氏和孟重九怎么想,礼物送到,周荣任务完成,回头吆喝着军汉们动作快点,卸车之后便要告辞离开。
孟王氏连忙问了一句孟清和,周荣抱拳,说道:“老夫人放心,孟同知在军中一切都好。”
话落,单臂一撑,跃上车辕,孟王氏目送车队走远,关上了大门。
堂屋里,两个儿媳正摸着如小山一般的布匹,挑出几匹素色的,商量怎么给一家人裁衣。
三姐和五姐好奇的看着笼子里的一窝兔子,眼睛发亮。
见孟王氏进来,孟许氏和孟张氏停下动作,上前扶着孟王氏坐下。婆婆的脸色不太好,她们也收起了之前的欣喜。
莫非,这礼收不得?
“别多想。”孟王氏拍拍两个儿媳,又把两个孙女叫到身边,“东西都收好,粮食咱们自己留着,这些布,挑出些颜色鲜亮的送给族人。之前你二堂叔和三堂叔给咱家松了两头羊羔,人情总得还。”
孟王氏将礼单递给两个儿媳,看着上面列出来的一长串,孟张氏和孟许氏都开始眼晕。
单是粮食,就足够一家人吃上几年。听孟王氏要送布,妯娌俩还有点舍不得,照这礼单来看,光是送布还不成,那些香料和糕点八成都要送出一些。
“娘,这些金银,铜钱还有玉石该怎么办?”
东西送来时,全屯的人都看到了,若是有人起了歹心,孤儿寡妇的一家子,十二郎又不在,可怎生是好。
“这些都是压在粮食下边的,你九叔公都不知道。”
儿媳能想到的事情,孟王氏自然不会忽略。
“东西咱们收好,也管好三姐五姐,别在外边说漏了嘴。不是为娘吝啬,到底人心难测。十二郎在外边打仗,咱们一家也没个男人,凡事总要多加小心,别为一家人招祸。”
孟王氏表情严肃,两个儿媳恭敬的应道:“是。”
孟三姐和孟五姐也走到孟王氏跟前,“祖母,孙女听话,绝对不乱说。”
“好孩子。”孟王氏欣慰的笑了笑,将两个孙女拉到怀里,“不等到十二郎归来,这些金银铜钱都不能动。”
“娘,媳妇明白。”
孟许氏和孟张氏重新挑拣布匹,将暂时用不上的鲜亮颜色挑出来,按照孟王氏的吩咐送给族人。
族老们另备下香料,盐和小半扇羊肉,孟广顺和孟广友家中额外添了一成,便是孟广孝也没落下。
“娘,大堂伯那里也送?”孟张氏有些不乐意,那一家子,除了四郎没一个好人。
“送,为何不送?”
孟广孝可以不仁,十二郎不能不义。无论如何不能给十二郎落下凉薄的名声。儿子想不到的,孟王氏会帮儿子做。
孟许氏拉了孟张氏一下,“照娘说的做,不过是一匹布,省得让人说嘴。”
别扭了一下,孟张氏到底不愿违背婆婆的意思,闭上嘴不说话了。
傍晚时分,屯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从每家每户飘出。
孟三姐和孟五姐提着两盒糕点,手牵手来到孟重九家中,道明来意。
“祖母说,这件事还要劳烦曾祖。”
小姑娘长相可爱,说话脆生生的,不是一般的惹人喜欢。
听到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孟重九眼中闪过了一丝了然。
“行,回去告诉你们祖母,这事我应下了。”
马车进屯时,族人们都见到了。自从十二郎三人从军,逢年过节都会往家中送些东西,但像这么大的手笔还是头一回。得知礼是孟清和的上官送的,众人更是羡慕不已。眼红的也不是没有,可谁让自家没有个十二郎?
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连孟广孝一家都没落下,之前说酸话的不免脸上发热。想起孟广智当年的慷慨和种种好处,难免唏嘘,难怪人家能够发迹,这份心胸自家实在是比不得。
布匹只是个开头,送给族中老人的羊肉和香料却是重头戏。这份礼送出,今后再有哪个不开眼的说十二郎一家的不是,族老第一个不会放过。
十二郎一家仁义,往这样的人家身上泼脏水,该遭天打雷劈。
东西送完,孟王氏暂时松了一口气,想了想,把自家积攒的铜钱和宝钞取出,分给了两个儿媳。
孟许氏和孟张氏还要推辞,孟王氏却道:“拿着吧,以后咱家只会更好。十二郎说了,要给两个丫头十里红妆,平时见着合心的,慢慢给两个丫头备起来吧。”
“娘……”
“八郎九郎不在了,两个丫头还有叔叔,今后福气大着呢!再有那嘴碎的拿两个丫头无父说事,你们只管当面啐过去!”
“是。”孟许氏眼圈有点红,“娘,您放心,等到小叔成了家,多给您生几个大胖孙子,那就是咱们一家的福气。”
孟王氏也笑了,视线扫过堂屋里的两只大雁,笑容微微一凝。
大胖孙子?
建文二年,五月
燕王陆续调集军队,开始了冲出河北,进军全国的第一步。
出兵山东之前,燕王听取道衍的建议,把关在王府内的高巍给放了出来。
高巍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送上了马车,怀里塞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踏上了返回南京之旅。
车夫和随行的护卫都是被燕王策反的南军和高巍带来的随从,坐在车厢里,已从西瓜成功跃升至超级大窝瓜的高参军,死死盯着亲自送行的燕王,恨不能扑上去-肉-搏,打不过也能出口气。
朱棣此时放他回南京,绝对没安好心。
脑门盖着个反贼的大戳,回到南京,哪怕以头抢地,皇帝都不会相信他,只会视他为燕王派出的细作。
君臣离心,同僚相疑,好友唾弃。
高巍几乎能预料到自己回到南京后的悲惨遭遇,可他必须回去。
燕王是反贼,建文帝才是正统,誓死,他也不会从贼!
可惜,高巍的意志再坚定,准备再充足,以他如今的外在条件,加上社会主流舆论,打死建文帝也不会相信他。越是表现得坚贞不屈,就越是可疑;越是哭诉遭受了非人的-虐--待,越让人无法相信。
众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在燕王的地盘上好吃好喝,改换门庭,反过来给前任老板使无间的伪君子,真小人。
高巍有苦无处诉,想以死明志都不可能,建文帝绝对不会让他死,否则,苦心营造的仁厚形象必将崩塌。
高巍在燕王的地盘上活得好好的,还胖了不少,回到南京却转眼没命,说是自杀,就像证明他没有投燕一样艰难。再加上高巍在读书人中的地位,喷在建文帝身上的口水绝对不会少。
人死为大。
高巍活着,他就是贰臣,细作,人人得而骂之。
高巍死了,建文帝就是昏君,暴-虐-多疑,没有容人之量,更要骂之。
读书人的一张嘴一支笔,恰如武人手中磨过的刀枪,锋利无比。砍下去,刀刀见血。
在朝廷上砍完还不够,闲暇之时做几首诗,写几句词,再撰几篇话本,建文帝的昏君形象必将跃然纸上,更加丰满。
朱棣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当初建文帝派高巍来北平,几次气得他想-操-刀子砍人。现在风水轮流转,人送回去,看那个黄口小儿怎么办。
留着只能膈应自己。杀了,好名声就别想要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不良中年,被一群读书人喷唾沫骂造反,朱棣不过是掏掏耳朵,吹口气,任由你们去骂,等着江山到手,老子再和你们算总账!
换成品学兼优,心理承受能力却有点弱的建文帝,被如此口诛笔伐,不吐血也得神经衰弱。
人送回去不算,朱棣还给建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痛陈朝中奸佞当道,视太-祖高皇帝法令于无物。衙门的名称和官员品级都是说改就改,简直是大逆不道!
国朝法礼典章,均为太--祖高皇帝的心血,是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绝对不可以!坚决不行!
虽然皇帝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位,可朝中的奸臣仍是不少,必须扫除!
为了灭除奸臣,靖难的伟大事业必须干下去!
燕王表示,他会率领众多仁人志士,遵照太--祖高皇帝的遗训,高举靖难大旗,打出河北,打进山东,直到进入南京。
所以,皇帝不用担忧,在南京等着叔叔上门即可。
“臣一片忠心,天地可表!”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这还有下限吗?
看完这封信,建文帝没吐血,直接气晕了。
跪在殿中的高巍当即被拖了下去。
高巍奋力扑腾,两个大汉将军累得满脸是汗,只能再叫几个帮手,把高参军抬出了宫门。
气晕了皇帝,不是始作俑者也被视为帮凶,高巍很快丢掉了官位,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关在家中闭门思过。访客一律谢绝。
以左都督徐增寿为首的燕王派,突然跳了出来,纠集起一部分官员为高巍喊冤求情。
言辞凿凿,大声疾呼:高巍一颗红心向朝廷,绝无投靠燕王之意。这是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皇帝此举,怎不令亲者痛仇者快?”
监察御史康郁成了出头的椽子。严格算来,康郁并不是纯粹的燕王派,只对建文帝采取的削藩手段表示过不赞同,还曾直言,请皇帝顾念亲亲之情,恢复周王岷王等藩王的封地,为湘王修墓,以劝说燕王罢兵。
建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更不会听取他为高巍求情的言论。
为高巍求情的人越多,越是落实了他细作的身份。
建文帝打定主意,必须坚持一回,谁劝也不听!
此举传到北平,同样拒不投降的的安陆侯吴杰和前河北都指挥使张伦都产生了动摇。
高巍的遭遇给他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回到南京,当真可行吗?皇帝能怀疑高巍,难保不会疑心他们。
燕王又适时的放出郭英被除官归乡的消息,吴杰和张伦的决心顷刻间土崩瓦解。郭英都是这个待遇,同样是败军之将的自己会有好下场?
张伦还想矜持一下,吴杰却一咬牙一跺脚,跳槽!
燕王大喜,亲自把吴杰从关押的地方请出来,沐浴更衣,好酒好菜的招待,共同缅怀太--祖高皇帝时期的美好岁月,试图拉近彼此的关系。
吴杰脸色有些发白,那段岁月算得上美好吗?多少人前脚上朝后脚奔赴刑场,为了保住项上人头,他做了多少努力?
端起酒杯一仰头,既然已经决定跟燕王造反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既然燕王说那是美好岁月,那就是美好岁月。
喝酒!
喝醉了,不美好也美好了。
几壶酒下肚,燕王微醺,吴杰已经醉倒。
郑和来报,张伦也松口了。
燕王摆摆手,“让世子和郡王招待张指挥。”
“是。”
看着被宦官和宫人搀扶下去的吴杰,燕王捏了捏额头,大和尚的计策果真高明,放走一个没什么用处的高巍,足以让建文那黄口小儿再失人心,自毁江山。拿下山东,即使不能马上攻下南京,划南北而治,守住河北等地却绝无问题。
“来人。”
“奴婢在。”
“请道衍大师到西暖阁。”
“是。”
建文二年五月辛未,北平城外,燕军完成集结。
十余万大军列队,铠甲和兵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战马打着响鼻,略显焦躁的跺着前蹄。
此次出兵,意义非同寻常,众将不敢有一丝马虎。
为了攻城,大军携带了不少的火炮,由道衍和尚主持的地下-兵-工厂已搬到了地上,在匠户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虎蹲炮被不断改良,还造出了虎威,夺门将军等新炮。
曾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也被装备军中。张玉请示燕王,火箭与火铳单独成队,归入火器营中,由燕王亲自指挥。
见识过一次火器营的-操-演,孟清和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和明初军队的彪悍折服。
如果不是现在的火器不够给力,时常有炸膛的危险,很难保证朱棣不会弄出一支领先世界的“现代化部队”。
饶是如此,明初的火器水平也是傲视全球,无出其左右者。
出征前,依照惯例,燕王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说。
众将士举刀高呼三声,燕王大手一挥,城头响起战鼓号角之声,大军出发。
沈瑄仍为前锋,孟清和不再押运粮草,而是负责哨骑,随时把前方探路的情况向沈瑄报告。
哨骑多由皮袍皮帽的蒙古骑兵组成,燕山后卫的蒙古骑兵有一半来自内迁的草原部落。这些壮汉加入造反队伍的目的同朵颜三卫一样,为了牛羊,为了草场。
哪怕招揽蒙古部落的主意是自己出的,看到越来越多的蒙古壮汉,孟清和也不免苦思,打到改朝换代,燕王又要打出多少白条?
草场可以赖账,牛羊怎么办?难不成再到别人的地盘去抢?以永乐帝的行事风格来看,不是不可能。想想未来可能被抢劫的对象,孟清和掬了一把同情的眼泪,遇上永乐这样的皇帝,认倒霉吧。
燕军浩浩荡荡向山东进发时,德州的李景隆很快得到了消息,立即升帐,下令召集军队。
在众人以为他终于要英勇一回,率军抵抗时,他却抄起帅印,跨-上战马,带着集结完毕的军队出城向南奔去。
敌人从北来,主帅却向南飞奔?
一头雾水的南军面面相觑,随即恍然大悟,跑路!
主帅都跑了,他们留下等死吗?
众将士立刻撒丫子随着李景隆一起飞奔,没人顾得上城中的粮食军械,此时此刻,跑路要紧。
应该感谢李景隆,至少这次他没自己跑,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奔,算得上厚道。
燕军前哨抵达时,德州已经不剩一兵一卒,彻底成为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