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袁崇焕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犹豫的人

    这五位平民英雄的壮举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魏忠贤害怕了,他以及他的阉党,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用历史书上的话说,是为粉碎阉党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比而言,第二个结果有点歪打正着。“七君子”里最后的幸存者黄尊素,逃过了一劫。

    东林党两大智囊之一的黄尊素之所以能幸免,倒不是他足智多谋,把事情都搞定了,也不是魏忠贤怕事,不敢抓他,只是因为连颜佩韦等人都不知道,那天被他们打的人里,有几位兄弟是无辜的。

    其实民变发生当天,抓周顺昌的特务和群众对峙时,有一批人恰好正经过苏州,这批人恰好也是特务——抓黄尊素的特务。

    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要去余姚,自然要经过苏州,于是就赶上了。

    这帮人实在有点冤枉,既没捞钱,也没勒索,无非是过个路,可由于群众过于激动,过于能打,见到东厂装束的人就干,就把他们顺便也干了。

    要说还得是特务,那反应真是快,看见一群人朝自己冲过来,虽说不知怎么回事,还是立马就闪人了,被逼急了就往河里跳,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可从河里出来后一摸,坏了,驾帖丢了。

    所谓驾帖,相当于身份证加逮捕证,照眼下这情景,要是没有驾帖就跑去,能活着回来是不太正常的。想来想去,索性就不去了。

    于是黄尊素纳闷了,他早就得到消息,在家等人来抓,结果等了十几天,人影都没有。

    但黄尊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明白一个道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躲是躲不过去的,大家都死了,一个人怎能独活呢?

    于是他自己穿上了囚服,到衙门去报到,几个月后,他被许显纯拷打至死。

    黄尊素走前,叫来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告别。

    大家都很悲痛,只有一个人例外。

    他的儿子黄宗羲镇定地说道:

    “父亲若一去不归,儿子来日自当报仇!”

    一年之后,他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黄尊素死了,东林党覆灭,“六君子”“七君子”全部殉难,无一幸免,天下再无人与魏忠贤争锋。

    纵观东林党的失败过程,其斗争策略,就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输得那真叫彻底,局势基本是一边倒,朝廷是魏公公的,皇帝听魏公公的,似乎毫无胜利的机会。

    事实上,机会还是有的,一个。

    在东林党里,有一个特殊的人,此人既有皇帝的信任,又有足以扳倒魏忠贤的实力——孙承宗。

    在得知杨涟被抓后,孙承宗非常愤怒,当即决定弹劾魏忠贤。

    但他想了一下,便改变了主意。

    孙承宗很狡猾,他明白上疏是毫无作用的,他不会再犯杨涟的错误,决定使用另一个方法。

    参考消息

    我先走一步!

    黄尊素入狱后,受尽酷刑,自知必死。周宗建惨死后,因周起元尚在押解途中,狱中只有他跟李应升二人。囚室仅有一墙之隔,他见李应升受刑很重,便把家里倾家荡产凑的银子全部转到了李应升名下,希望能减轻一下老友的痛苦。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了,黄尊素先是叩首遥谢皇帝和父亲,接着又写下了绝命诗,然后他敲了敲墙壁与李应升诀别:“仲达(李应升的字),我先走了!”李应升大声应道:“足下先行,我随脚就到!”黄尊素遇害的第二天,李应升即在狱中遇害,年仅三十四岁。

    天启四年十一月,孙承宗开始向京城进发,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找皇帝上访告状。

    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朱木匠天天干木匠活,不大见人,还有魏管家帮他闭门谢客,想见他老人家一面,实在难如登天。

    但孙承宗不存在这个问题。打朱木匠小时候孙承宗就教他读书,虽说没啥效果,但两人感情很好,魏公公几次想挑事,想干掉孙承宗,朱木匠都笑而不答,从不理会,因为他很清楚魏公公的目的。

    他并不傻,像这种借刀杀人的小把戏,他是不会上当的。

    于是魏忠贤惊慌了,他很清楚,孙承宗极不简单,不但狡猾大大的,和皇帝关系铁,还手握兵权,如果让这个人进京打小报告,那就真没戏了。就算没告倒,只要带兵进京来个武斗,凭自己手下这帮废物,也是没啥指望的。

    魏忠贤正心慌,魏广微又来凑热闹了,这位仁兄不知从哪儿得到的小道消息,说孙承宗带了几万人,打算进京修理魏公公。

    为说明事态的严重性,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旦让孙大人进了京,魏公公立马就成粉了(公立齑粉矣)。

    魏公公疯了,二话不说,马上跑到皇帝那里,苦苦哀求,不要让孙承宗进京。当然他的理由很正当:孙承宗带兵进京是要干掉皇帝,身为忠臣,必须阻止此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大人毫不慌张,还安慰魏公公说,孙老师靠得住,就算带兵,也不会拿自己开刀的。

    这个判断充分说明,皇帝大人非但不傻,还相当之幽默,魏公公被涮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话说完,皇帝还要干木匠活,就让魏公公走人,可是魏公公不走。

    他知道,今天要不讨个说法,等孙老师进京,没准儿自己就真成粉末了。所以他开始哭,还哭出了花样——“绕床痛哭”。

    也就是说,魏公公赖在皇帝的床边,不停地哭。皇帝在床头,他就哭到床头,皇帝到床尾,他就哭到床尾,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皇帝也是人,也要睡觉,被人哭来哭去,真没法了,只好发话:

    “那就让他回去吧。”

    有了这句话,魏忠贤胆壮了,他随即命人去关外传令,让孙承宗回去。

    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消息,于是他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孙承宗若入九门,即刻逮捕!”

    那个消息的内容是,孙承宗没有带兵。

    孙承宗确实没有带兵,他只想上访,不想造反。

    所以魏忠贤改变了主意,他希望孙承宗违抗命令,大胆反抗来到京城,并最终落入他的圈套。

    事实上,这是很有可能的。鉴于全人类都知道,魏公公一向惯于假传圣旨,所以愤怒的孙承宗必定会拒绝这个无理的命令,进入九门,光荣被捕。

    然而,他整整等了一夜,也没有看到这一幕。

    孙承宗十分愤怒,他急匆匆地赶到了通州,却接到让他返回的命令。他的愤怒达到了顶点,可是他没有丝毫犹豫——返回了。

    孙承宗实在聪明绝顶,虽然他知道魏忠贤有假传圣旨的习惯,但这道让他返回的谕令,却不可能是假的。

    因为魏忠贤知道他和皇帝的关系,他见皇帝,就跟到邻居家串门一样,说来就来了,胡说八道是没用的。

    然而,现在他收到了谕令,这就代表着皇帝听从了魏忠贤的忽悠,如果继续前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跑路是最好的选择。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回去睡觉,老老实实待着;二、索性带兵进京,干他娘的一票,解决问题。

    孙承宗是一个几乎毫无缺陷的人。政治上很会来事,谁也动不了,军事上稳扎稳打,眼光独到,且一贯小心谨慎,老谋深算。所以多年来,他都是魏忠贤和努尔哈赤最为害怕的敌人。

    但在这一刻,他暴露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弱点——犹豫。

    孙承宗是典型的谋略型统帅,他的处事习惯是如无把握,决不应战,所以他到辽东几年,收复无数失地,却很少打仗。

    而眼前的这一仗,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他放弃。

    无论这个决定正确与否,东林党已再无希望。

    三十年前,面对黑暗污浊的现实,意志坚定的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相信,对的终究是对的,错的终究是错的。于是他决心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维护世上的公义,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随意践踏他人,让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这个理想,他励精图治,忍辱负重,从那个小小的书院开始,经历几十年起起落落,坚持道统,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后,有无数的追随者杀身成仁。

    然而杀身固然成仁,却不能成事。

    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终究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我并不喜欢东林党,因为这些人都是书呆子,自命清高,还高谈阔论,缺乏实干能力。

    小时候,历史老师讲到东林党时,曾说道:东林党人并不是进步的象征,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问:何谓封建士大夫?

    老师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会里,局限、落后、腐朽的势力,而他们的精神,绝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

    多年以后,我亲手翻开历史,看到了另一个真相。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也不会东林党的兴衰之路认识的普通百姓,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遗弃

    孙承宗失望而归,他没有能够拯救东林党,只能拯救辽东。

    魏忠贤曾经想把孙老师一同干掉,可他反复游说,皇帝就是不松口,还曾经表示,如果孙老师出了事,就唯你是问。

    魏公公只好放弃了。但让孙老师待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可是他提了N次,一次也没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贤不想他走,是他实在走不了,因为没人愿意接班。

    按魏忠贤的意思,接替辽东经略的人,应该是高第。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厉害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厉害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但算来算去,在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把他找来,说:我要提你的官,去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死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里磕头(叩头乞免):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觉得很空虚。

    费了那么多精神,给钱给官,就拉来这么个废物。所以他气愤了: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了。

    参考消息

    柳河之败

    天启五年九月,辽东总兵马士龙接到刚从后金逃出来的秀才刘伯镪的举报,声称皇太极正驻扎在耀州,兵不满三百,只要大军渡过柳河,辽民就会立刻暴动响应,必可一举成功。马士龙贪功,不顾孙承宗“不得轻举妄动”的警示,命部下鲁之甲、李承先领兵火速渡河,金冠率大船随后支援。谁知鲁之甲等赶到河边后,却迟迟不见大船的影子,只得用小渔船以蜗牛般的速度渡河,一直闹腾了四个昼夜。这么大动静,自然惊动了后金军,于是趁夜发动突袭,明军几被全歼。消息传到北京,朝臣纷纷上疏痛斥马士龙,进而攻击孙承宗领导无方。孙承宗身心俱疲,遂递交了辞呈。

    在辽东,高第用实际行动证实,他虽胆小,但也很无耻。

    到地方后,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弹劾孙承宗,罪名,吃空额。

    经过孙承宗的整顿,当时辽东部队,已达十余万人,对此高第是有数的。但这位兄弟睁眼说瞎话,说他数下来,只有五万人,其余那几万人的工资,都是孙承宗领了。

    对此严重指控,孙承宗欣然表示,他没有任何异议。

    他同时提议,今后的军饷,就按五万人发放。

    这就意味着,每到发工资时,除五万人外,辽东的其余几万苦大兵就要拿着刀,奔高经略要钱。

    高第终于明白,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孙承宗还没倒,要论狡猾,自己才刚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己还是有时间跑路的。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弃,号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决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藤县。这就有点麻烦了,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藤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藤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

    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

    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

    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

    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明他差点没考上。

    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

    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待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于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儿,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

    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

    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几百年前说20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

    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

    国王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但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这就是说,是山区。

    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儿,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只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

    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

    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说,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不出名的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儿。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只菜鸟。

    所以他问:

    “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

    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长期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整个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

    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

    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袁崇焕守宁远城之前遇见的关键人物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启五年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无能为力。

    然后,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报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决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但这个诺言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有十万,而真正的精锐部队,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决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抱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就一句话,多抢点儿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信心。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当时他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到了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收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本站推荐:一胎双宝:总裁大人夜夜欢都市超级医圣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重生之都市仙尊恶魔总裁,撩上瘾深空彼岸神医凰后:傲娇暴君,强势宠!参天无上神帝重生之妖孽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