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求人办事,三言两语达成所愿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心理学与口才技巧最新章节!
一步步说理,令对方欣然接受
登门槛方式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其实,在日常交际中,不仅仅女人,是所有人都有一种在他人面前保持形象一致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希望自己被看做是反复无常、莫名其妙的。基于人们这样的心理,我们需要巧妙利用等门槛效应,一步步说理,会令对方欣然接受。
豆豆早晨喜欢赖床,每天早上到了八点才起床,爸爸向豆豆提出了要求:“以后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起床读书。”豆豆听了立即表示抵触,妈妈见此情景,用商量的语气说道:“那先每天提前十五分钟起床好吗?”豆豆听了马上就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又提出再提前十五分钟起床的要求,豆豆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豆豆完全做到了每天提前两个小时起床。
在这里,妈妈所使用的口才心理策略,就是典型的登门槛效应。比如,对一个推销员来说,当他可以令顾客打开门,跟顾客展开交谈时,其实,他就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他能够说服顾客看一看他的产品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再提出“购买产品”的要求,而且,这样的要求很有可能被满足。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1966年做了这样一个现场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同样都是竖牌的要求,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当你向对方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对方难以拒绝,否则,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于是,一旦接受了这个请求,就仿佛跨越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当再次提出较高的请求时,这个要求和前一个请求有了继承的关系,对方就容易顺理成章地接受。
在钟表店里,一只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老钟的当中,其中一只老钟对小钟说:“天啊,这么小的钟等你一年走完3200万次恐怕便吃不消了。”小钟吃惊地说:“要走那么多次,我可办不到。”另一只老钟说:“别听他胡说,你只要每一秒‘滴答’一下就可以了。”小钟将信将疑说:“啊。这么简单吗?”就这样,小钟很轻松地在每秒的“滴答”声中,不知不觉走完了一年,他回过头一算,果然摆了3200万次。
登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当我们需要向对方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时,可以先不直接提出,因为这个要求很容易被对方所拒绝。在这时,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被答应,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这时候才会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性。当我们在说服对方的时候,也需要灵活运用这一效应。
心理点拔
1.哪怕……也好
心理学家D·H.查尔迪尼代替某慈善机构做一次募捐活动,他对一些人说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结果这些人的募捐要远远高于另外一些人。当我们再向对方说出“哪怕……也好”的时候,就会产生登门槛效应,使得对方欣然接受我们的请求。
2.先提出小要求,再提出大一点的要求
在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不妨先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假如你是糖果店的营业员,你可以说“这是我们店刚进的新品种,清甜可口,甜而不腻,请您随便品尝,千万不要客气”,对方在“恭敬不如从命”的心理状态下品尝了糖果,这时候你再提出“购买”的要求,对方一定不会拒绝的。或许遇到困难的时候,温柔地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你可以帮帮我吗”,然后“那这个问题也可以帮我看一下吗”,假如对方没有拒绝,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巧妙展现自己的“利用价值”
在生活中,有的人在求人办事时会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他们把他人的帮助看做是理所当然的行为,当自己的诉求得到了回应,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之后就不再理睬对方了。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大多数都会被会抛弃,当他再次需要帮助的时候,相信是没有人会给予帮助的。其实,在日常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互惠互利,就没有互信互助。鉴于人们这样的心理,当他在面对你的诉求的时候,其实很想知道你是否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换句话说,他的效劳会不会换来一点回报。于是,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如果你的言语中透露出了自己的“利用价值”,大多数情况下,对方都会乐意帮助你的。所以,作为提出诉求的我们应该尽量展现自己的“利用价值”,以此获得他人的帮助。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那些没有好处的“无用功”,只要你了解了对方这样的心理,继而主动满足其欲望,他就会乐意为你效劳。“以利诱之”,对方会觉得这次不会白忙活,因此,他们在办事的时候,就会主动地为解决问题。
小然换了新房子,可自己对粉刷和装修都一窍不通,这时她想到了朋友艳艳,艳艳平时工作不忙,最重要的是她对装修房子很在行。于是,小然拨通了艳艳的电话:“艳艳,我是小然,你最近忙吗?要是不忙的话,你来我这里住几天吧,可以当做散心或者旅游,我管你食宿。”“行啊。”艳艳爽快地回答,“不过,我这边有点小事需要你帮忙,就是帮我看看房子怎么装,你不介意吧?”小然提出了要求,“好,没问题。”艳艳一口就答应了。
小然言语里透露出令人欣喜的可“利用价值”:“来这里住几天”“散心或旅游”“管食宿”。虽然,这样的“恩惠”是出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对方无形之中也会觉得有点“愧疚感”,至少白吃白住,心里多少都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出于心中的那点“愧疚感”,以及给予帮助后的“补偿心理”,对方定会乐意效劳。因此,要想他人为你效劳,就应该大方展现自己的“利用价值”,这会让对方更加乐意为你效劳,而那些所谓的“利用价值”,不妨就作为给对方的酬谢了。
所谓的“利用价值”,一方面是作为求人者,你是否有可利用的价值,简单地说,互惠互利的基础是否存在,假如你是一个毫无能力的人,对方凭什么帮你呢?另一方面则是,你是否可以承诺给对方一些利益方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诱”。
大学生黄东刚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某钢铁总公司工作,由于嫌厂里工资低,他进厂不久后就偷偷跑到南方打工去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回厂里准备取走档案,正好碰上才上任的女主管。黄东以为女主管要批评他几个月没上班的事,但出乎他的意料,女主管开口就说:“从国家大局讲,人才流动是大趋势,你走是对的。你们收入低,我也没有关心到你们,这是我的失职,不过,上次由于人事变动,空缺了许多职位,我就想好好栽培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如果你愿意继续留下来,估计不出两年,你就会坐上我的位置。”接着,女主管详细介绍了公司的薪资待遇,以及今后的发展,黄东听得热血沸腾。
主管不愧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她的一席话,使这位原本要南飞的“孔雀”留了下来。当然,说服黄东继续留下的话语中,隐藏着一定的“利诱”,这成为黄东留下来最关键的因素。
心理点拔
1.以利诱之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言语“利诱”,表明自己的回报之心,毕竟利益比空口说教更有效果。也许,在你提出诉求的时候,对方会有所犹豫,在这关键时刻,你指出自己的诉求和他合作有利的地方,这样他自然会乐意为你效劳。
2.建立互惠互利的基础
在请求对方帮助之前,你应该清楚对方为什么会帮助你?你凭什么能让他来帮助你?毕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利益而生存的,那么你就可以利用这样一种方法:直接告诉对方在帮助你之后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利诱对方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惠互利,当对方意识到自己在付出之后还能有所获得的时候,他一定毫不犹豫地答应你的诉求。所以,在求人帮忙的时候,好口才的人要懂得“利诱”,适时表明自己的“酬谢”,满足对方心理。
话不在多,但要看准时机
那些会说话的人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掌握了说话的时机。正所谓“言多必失”,成功者更注重把握说话的时机,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显得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口齿伶俐,在各种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场景,但如果自己在不适当的时机口无遮拦,说了错话,说漏了嘴,这也是难以弥补的过失。著名作家大仲马说过:“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我们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这句至理名言,要明白言不在多,但一定要把握说话的时机,这样才能深入地影响对方的心理。
有一个经营印刷业的老板,在经营了多年之后萌发了退休的念头。他原来从美国购进了一批印刷机器,经过几年使用后,扣除磨损费应该还有250万美元的价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出售这批机器的时候,一定不能以低于250万美元的价格出让。有一个买主在谈判的时候,针对这台机器的各种问题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这让印刷业的老板十分恼火。但是他在自己刚要发作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250万美元的底价,于是又冷静了下来,一言不发,看着那个人继续滔滔不绝。结果到了最后,那人再没有说话的力气,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我看你这个机器我最多能够给你35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们可真是不要了。”于是,这个老板很幸运地比计划多卖了整整100万美元。
正所谓“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一些习惯于滔滔不绝的人往往是最沉不住气的人,一旦遇到了冷静的对手,他就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情让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处境与位置,也不会静下心来思考有效的对策。而在上面这个案例中,那位啰唆不停的买主正好中了老板无意设下的“陷阱”,不等对方发言,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议价格,等于自己拿空子让别人钻。
言不在多,少说话可以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经过思考之后,再找准说话时机,这样说出的话会更精彩。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应该少说话,特别是当一个比自己更有经验的人在场的时候,如果自己说得太多了,就无异于自曝其短,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将对自己很不利。
一家小公司与一家大公司进行了一次毛衣谈判,大公司的代表依仗自己的实力,滔滔不绝地向对方介绍情况,而小公司的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大公司的代表讲完后,征求对方代表的意见。小公司的代表好像突然睡醒了一样,迷迷糊糊地回答说:“哦,讲完了?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谈判重新开始,小公司的代表声称自己的技术人员没有搞懂对方的讲解。结果大公司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谁知,讲完后小公司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再研究一下。”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次的会谈。
过了几天后,第三次会谈小公司的代表还是一言不发,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大公司,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对方。过了一段时间,大公司觉得这次合作已经没戏的时候,小公司的代表找上门来开始谈判,并且拿出了最后的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大公司,使对手措手不及。最后,达成了这一项明显有利于小公司的协议。
一家小小的公司居然能够打败大公司,在谈判中获得了成功,关键在于小公司懂得沉默,懂得掌握说话的时机。在说话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他们一直不说话,使对方摸不着头脑,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去研究对手的方案,给了大公司措手不及的一击。可见,说话看准时机比说话多更有效,它能起到滔滔不绝完全达不到的效果。
心理点拔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看准说话的时机呢?
1.占据优势时少说话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完全占据了优势的位置,这时候需要少说话,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方在无措之时自会露出破绽。
2.不了解情况时少说话
有时候,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时不要盲目地乱说,这有可能会给对方提供可乘之机,使自己遭受很大的损失。所以,在不了解对方情况的时候,不要轻易把话说出口,需要谨慎用语。
3.气氛不对时少说话
当自己或对方的情绪正在激烈的时候最好少说话,这时候一旦开口不慎就会引发一场争执。最佳的说话时机是等双方都冷静下来,能够心平气和地谈话才安排时间交谈,只有这个时候双方的交流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动之以情的言语,使人无法抗拒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情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正所谓“欲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一般情况下,当我们与他人展开交谈的时候,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双方都不为所动。这时候,你要想说服对方,就需要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说,防范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自卫心理,也就是当我们把对方当做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而消除对方这种防范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情动人,通过那些充满真情的话语使对方感到你是朋友而不是敌人,用真情去瓦解对方筑起来的“防范墙”,继而有效地影响其心理。真情,可以是嘘寒问暖,可以是予以关心,可以是予以帮助等。所以,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要善于用情说话,使对方无法抗拒。
罗斯福是美国第26任总统,他是一位善于用情说话的人。有一次,他仆人的太太问总统:“鹌鹑鸟长得是什么样子?”仆人太太从没有见过鹌鹑鸟,于是,罗斯福总统详细地描述了一番。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罗斯福却突然亲自打电话给仆人太太说:“在你窗口外面恰巧有一只鹌鹑鸟,你这时候往外看,可能还看得到。”每次,他经过仆人的小屋,就算是看不到人,也会轻声地叫出:“呜,呜,呜,安妮!”或“咆,咆,詹姆斯!”这是他路过时一种友善的招呼。
实际上,罗斯福总统之所以能成为美国伟大的领导人之一,就在于他在运用语言时善于以情动人,而不是以权压人。他们在作报告或者讲话的时候,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亲切入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赢得人们的喜爱。
“的姐”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交给歹徒2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30元的零用钱。见“的姐”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的姐”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姐”是个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气氛缓和,“的姐”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200多元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姐的话语里充满了真情,感动了那个穷凶极恶的歹徒,最终达到了说服对方的目的。心理学家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道理好比种子。没有情感的沃土,道理的种子再好,也发不了芽。”
心理点拔
我们在说服对方的时候,更需要以情动人,否则,即使你说再多的道理,对方还是会不为所动。
1.话语中注满真诚
谚语说:“真诚贵于珠宝,信实乃人民之珍。”要想自己的话语能够打动对方,就需要在话语里注满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动人。如果你仅仅是几句花言巧语或者虚情假意地表达,反而令对方厌恶。
2.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
人都是有感情的,说话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最完美的沟通。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学会从对方的反应中修正自己的话语,尽可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把说说到对方心里,才能真正地打动人。
3.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
如果你在说话时总是想着自己,光顾着自己,这样说出来的话是不会有感情的。因此,我们应该处处为他人着想,让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这样说出的话才有感情,才能打动对方。
说话避开险境,别踏入对方“雷区”
说话,是我们天天都在做的事情,但善于说话,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对方乐意接受,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心理学家理查得·班得勒说过,当你对他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递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但在这过程中,对方是否会接受你的意思,你的沟通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其中的症结点在于你是否说了避讳的语言,或者把话题置于危险的境地,这将会关系到你沟通的成与败。许多人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只图嘴巴痛苦,常常“语出惊人”,踏入“雷区”,最后导致了整个沟通的失败。其实,善于说话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将意味着你所说的话能够令对方乐意接受,而且,你的话语能够巧妙绕过险境,直入对方心里,继而影响对方心理。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它的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接受你所说的话,那你说得再多也没用。所以,为了让对方乐意接受,我们在说话时需要避开险境,把“危险语”吞进肚子里,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他人心理。
古代有一个国王,一天晚上做梦,满嘴的牙都掉了。第二天,他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梦见满口牙全掉了,到底是怎么一说?”第一个解梦人说:“皇上,这个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非常生气。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事情,两个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个把皇帝说生气了,皇帝龙颜大怒,杖他一百棍;然后,拿出一百个金币,奖给第二个解梦人。
上面这个案例中,同样的一件事情,两人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一个挨打,一个却受赏呢?分析他们所说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在沟通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两个“危险词语”而使整个话题都处于危险的境地,第一个解梦人话里出现了“死”这样的危险字眼,而且还不止出现一次;第二个解梦人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巧妙地解释为“长寿”。于是,两人话里的字眼不同,最终两人的待遇也千差万别。
心理点拔
在日常交际中,有一些话题是沟通的“雷区”,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开这些危险区,避开一些敏感、危险的词汇,这样才能促使沟通的顺利进行。
1.避开隐私
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事情,有可能是缺陷,有可能是秘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避开彼此的隐私,这既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护话语的“安全性”。
2.切勿不懂装懂
我们并不是万能博士或者百事通,即使自己知识渊博,但总有一些方面不如人,总有不懂得的一些知识。因此,无论是面对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还是面对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们都应该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言论。
3.避开忌讳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忌讳,比如关于“死”“棺材”“寿材”等;对方的生理缺陷,比如“残疾人”;对一些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比如“大小便”等,这些避讳词语都是需要避开的。
4.避开粗口秽语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粗口秽语,使用文明的语言。言语粗鄙是最无礼的语言,而且,有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一步步说理,令对方欣然接受
登门槛方式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其实,在日常交际中,不仅仅女人,是所有人都有一种在他人面前保持形象一致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希望自己被看做是反复无常、莫名其妙的。基于人们这样的心理,我们需要巧妙利用等门槛效应,一步步说理,会令对方欣然接受。
豆豆早晨喜欢赖床,每天早上到了八点才起床,爸爸向豆豆提出了要求:“以后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起床读书。”豆豆听了立即表示抵触,妈妈见此情景,用商量的语气说道:“那先每天提前十五分钟起床好吗?”豆豆听了马上就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又提出再提前十五分钟起床的要求,豆豆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豆豆完全做到了每天提前两个小时起床。
在这里,妈妈所使用的口才心理策略,就是典型的登门槛效应。比如,对一个推销员来说,当他可以令顾客打开门,跟顾客展开交谈时,其实,他就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他能够说服顾客看一看他的产品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再提出“购买产品”的要求,而且,这样的要求很有可能被满足。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1966年做了这样一个现场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同样都是竖牌的要求,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当你向对方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对方难以拒绝,否则,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于是,一旦接受了这个请求,就仿佛跨越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当再次提出较高的请求时,这个要求和前一个请求有了继承的关系,对方就容易顺理成章地接受。
在钟表店里,一只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老钟的当中,其中一只老钟对小钟说:“天啊,这么小的钟等你一年走完3200万次恐怕便吃不消了。”小钟吃惊地说:“要走那么多次,我可办不到。”另一只老钟说:“别听他胡说,你只要每一秒‘滴答’一下就可以了。”小钟将信将疑说:“啊。这么简单吗?”就这样,小钟很轻松地在每秒的“滴答”声中,不知不觉走完了一年,他回过头一算,果然摆了3200万次。
登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当我们需要向对方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时,可以先不直接提出,因为这个要求很容易被对方所拒绝。在这时,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被答应,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这时候才会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性。当我们在说服对方的时候,也需要灵活运用这一效应。
心理点拔
1.哪怕……也好
心理学家D·H.查尔迪尼代替某慈善机构做一次募捐活动,他对一些人说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结果这些人的募捐要远远高于另外一些人。当我们再向对方说出“哪怕……也好”的时候,就会产生登门槛效应,使得对方欣然接受我们的请求。
2.先提出小要求,再提出大一点的要求
在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不妨先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假如你是糖果店的营业员,你可以说“这是我们店刚进的新品种,清甜可口,甜而不腻,请您随便品尝,千万不要客气”,对方在“恭敬不如从命”的心理状态下品尝了糖果,这时候你再提出“购买”的要求,对方一定不会拒绝的。或许遇到困难的时候,温柔地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你可以帮帮我吗”,然后“那这个问题也可以帮我看一下吗”,假如对方没有拒绝,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巧妙展现自己的“利用价值”
在生活中,有的人在求人办事时会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他们把他人的帮助看做是理所当然的行为,当自己的诉求得到了回应,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之后就不再理睬对方了。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大多数都会被会抛弃,当他再次需要帮助的时候,相信是没有人会给予帮助的。其实,在日常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互惠互利,就没有互信互助。鉴于人们这样的心理,当他在面对你的诉求的时候,其实很想知道你是否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换句话说,他的效劳会不会换来一点回报。于是,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如果你的言语中透露出了自己的“利用价值”,大多数情况下,对方都会乐意帮助你的。所以,作为提出诉求的我们应该尽量展现自己的“利用价值”,以此获得他人的帮助。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那些没有好处的“无用功”,只要你了解了对方这样的心理,继而主动满足其欲望,他就会乐意为你效劳。“以利诱之”,对方会觉得这次不会白忙活,因此,他们在办事的时候,就会主动地为解决问题。
小然换了新房子,可自己对粉刷和装修都一窍不通,这时她想到了朋友艳艳,艳艳平时工作不忙,最重要的是她对装修房子很在行。于是,小然拨通了艳艳的电话:“艳艳,我是小然,你最近忙吗?要是不忙的话,你来我这里住几天吧,可以当做散心或者旅游,我管你食宿。”“行啊。”艳艳爽快地回答,“不过,我这边有点小事需要你帮忙,就是帮我看看房子怎么装,你不介意吧?”小然提出了要求,“好,没问题。”艳艳一口就答应了。
小然言语里透露出令人欣喜的可“利用价值”:“来这里住几天”“散心或旅游”“管食宿”。虽然,这样的“恩惠”是出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对方无形之中也会觉得有点“愧疚感”,至少白吃白住,心里多少都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出于心中的那点“愧疚感”,以及给予帮助后的“补偿心理”,对方定会乐意效劳。因此,要想他人为你效劳,就应该大方展现自己的“利用价值”,这会让对方更加乐意为你效劳,而那些所谓的“利用价值”,不妨就作为给对方的酬谢了。
所谓的“利用价值”,一方面是作为求人者,你是否有可利用的价值,简单地说,互惠互利的基础是否存在,假如你是一个毫无能力的人,对方凭什么帮你呢?另一方面则是,你是否可以承诺给对方一些利益方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诱”。
大学生黄东刚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某钢铁总公司工作,由于嫌厂里工资低,他进厂不久后就偷偷跑到南方打工去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回厂里准备取走档案,正好碰上才上任的女主管。黄东以为女主管要批评他几个月没上班的事,但出乎他的意料,女主管开口就说:“从国家大局讲,人才流动是大趋势,你走是对的。你们收入低,我也没有关心到你们,这是我的失职,不过,上次由于人事变动,空缺了许多职位,我就想好好栽培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如果你愿意继续留下来,估计不出两年,你就会坐上我的位置。”接着,女主管详细介绍了公司的薪资待遇,以及今后的发展,黄东听得热血沸腾。
主管不愧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她的一席话,使这位原本要南飞的“孔雀”留了下来。当然,说服黄东继续留下的话语中,隐藏着一定的“利诱”,这成为黄东留下来最关键的因素。
心理点拔
1.以利诱之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言语“利诱”,表明自己的回报之心,毕竟利益比空口说教更有效果。也许,在你提出诉求的时候,对方会有所犹豫,在这关键时刻,你指出自己的诉求和他合作有利的地方,这样他自然会乐意为你效劳。
2.建立互惠互利的基础
在请求对方帮助之前,你应该清楚对方为什么会帮助你?你凭什么能让他来帮助你?毕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利益而生存的,那么你就可以利用这样一种方法:直接告诉对方在帮助你之后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利诱对方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惠互利,当对方意识到自己在付出之后还能有所获得的时候,他一定毫不犹豫地答应你的诉求。所以,在求人帮忙的时候,好口才的人要懂得“利诱”,适时表明自己的“酬谢”,满足对方心理。
话不在多,但要看准时机
那些会说话的人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掌握了说话的时机。正所谓“言多必失”,成功者更注重把握说话的时机,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显得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口齿伶俐,在各种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场景,但如果自己在不适当的时机口无遮拦,说了错话,说漏了嘴,这也是难以弥补的过失。著名作家大仲马说过:“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我们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这句至理名言,要明白言不在多,但一定要把握说话的时机,这样才能深入地影响对方的心理。
有一个经营印刷业的老板,在经营了多年之后萌发了退休的念头。他原来从美国购进了一批印刷机器,经过几年使用后,扣除磨损费应该还有250万美元的价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出售这批机器的时候,一定不能以低于250万美元的价格出让。有一个买主在谈判的时候,针对这台机器的各种问题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这让印刷业的老板十分恼火。但是他在自己刚要发作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250万美元的底价,于是又冷静了下来,一言不发,看着那个人继续滔滔不绝。结果到了最后,那人再没有说话的力气,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我看你这个机器我最多能够给你35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们可真是不要了。”于是,这个老板很幸运地比计划多卖了整整100万美元。
正所谓“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一些习惯于滔滔不绝的人往往是最沉不住气的人,一旦遇到了冷静的对手,他就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情让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处境与位置,也不会静下心来思考有效的对策。而在上面这个案例中,那位啰唆不停的买主正好中了老板无意设下的“陷阱”,不等对方发言,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议价格,等于自己拿空子让别人钻。
言不在多,少说话可以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经过思考之后,再找准说话时机,这样说出的话会更精彩。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应该少说话,特别是当一个比自己更有经验的人在场的时候,如果自己说得太多了,就无异于自曝其短,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将对自己很不利。
一家小公司与一家大公司进行了一次毛衣谈判,大公司的代表依仗自己的实力,滔滔不绝地向对方介绍情况,而小公司的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大公司的代表讲完后,征求对方代表的意见。小公司的代表好像突然睡醒了一样,迷迷糊糊地回答说:“哦,讲完了?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谈判重新开始,小公司的代表声称自己的技术人员没有搞懂对方的讲解。结果大公司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谁知,讲完后小公司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再研究一下。”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次的会谈。
过了几天后,第三次会谈小公司的代表还是一言不发,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大公司,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对方。过了一段时间,大公司觉得这次合作已经没戏的时候,小公司的代表找上门来开始谈判,并且拿出了最后的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大公司,使对手措手不及。最后,达成了这一项明显有利于小公司的协议。
一家小小的公司居然能够打败大公司,在谈判中获得了成功,关键在于小公司懂得沉默,懂得掌握说话的时机。在说话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他们一直不说话,使对方摸不着头脑,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去研究对手的方案,给了大公司措手不及的一击。可见,说话看准时机比说话多更有效,它能起到滔滔不绝完全达不到的效果。
心理点拔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看准说话的时机呢?
1.占据优势时少说话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完全占据了优势的位置,这时候需要少说话,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方在无措之时自会露出破绽。
2.不了解情况时少说话
有时候,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时不要盲目地乱说,这有可能会给对方提供可乘之机,使自己遭受很大的损失。所以,在不了解对方情况的时候,不要轻易把话说出口,需要谨慎用语。
3.气氛不对时少说话
当自己或对方的情绪正在激烈的时候最好少说话,这时候一旦开口不慎就会引发一场争执。最佳的说话时机是等双方都冷静下来,能够心平气和地谈话才安排时间交谈,只有这个时候双方的交流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动之以情的言语,使人无法抗拒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情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正所谓“欲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一般情况下,当我们与他人展开交谈的时候,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双方都不为所动。这时候,你要想说服对方,就需要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说,防范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自卫心理,也就是当我们把对方当做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而消除对方这种防范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情动人,通过那些充满真情的话语使对方感到你是朋友而不是敌人,用真情去瓦解对方筑起来的“防范墙”,继而有效地影响其心理。真情,可以是嘘寒问暖,可以是予以关心,可以是予以帮助等。所以,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要善于用情说话,使对方无法抗拒。
罗斯福是美国第26任总统,他是一位善于用情说话的人。有一次,他仆人的太太问总统:“鹌鹑鸟长得是什么样子?”仆人太太从没有见过鹌鹑鸟,于是,罗斯福总统详细地描述了一番。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罗斯福却突然亲自打电话给仆人太太说:“在你窗口外面恰巧有一只鹌鹑鸟,你这时候往外看,可能还看得到。”每次,他经过仆人的小屋,就算是看不到人,也会轻声地叫出:“呜,呜,呜,安妮!”或“咆,咆,詹姆斯!”这是他路过时一种友善的招呼。
实际上,罗斯福总统之所以能成为美国伟大的领导人之一,就在于他在运用语言时善于以情动人,而不是以权压人。他们在作报告或者讲话的时候,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亲切入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赢得人们的喜爱。
“的姐”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交给歹徒2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30元的零用钱。见“的姐”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的姐”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姐”是个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气氛缓和,“的姐”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200多元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姐的话语里充满了真情,感动了那个穷凶极恶的歹徒,最终达到了说服对方的目的。心理学家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道理好比种子。没有情感的沃土,道理的种子再好,也发不了芽。”
心理点拔
我们在说服对方的时候,更需要以情动人,否则,即使你说再多的道理,对方还是会不为所动。
1.话语中注满真诚
谚语说:“真诚贵于珠宝,信实乃人民之珍。”要想自己的话语能够打动对方,就需要在话语里注满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动人。如果你仅仅是几句花言巧语或者虚情假意地表达,反而令对方厌恶。
2.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
人都是有感情的,说话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最完美的沟通。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学会从对方的反应中修正自己的话语,尽可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把说说到对方心里,才能真正地打动人。
3.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
如果你在说话时总是想着自己,光顾着自己,这样说出来的话是不会有感情的。因此,我们应该处处为他人着想,让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这样说出的话才有感情,才能打动对方。
说话避开险境,别踏入对方“雷区”
说话,是我们天天都在做的事情,但善于说话,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对方乐意接受,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心理学家理查得·班得勒说过,当你对他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递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但在这过程中,对方是否会接受你的意思,你的沟通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其中的症结点在于你是否说了避讳的语言,或者把话题置于危险的境地,这将会关系到你沟通的成与败。许多人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只图嘴巴痛苦,常常“语出惊人”,踏入“雷区”,最后导致了整个沟通的失败。其实,善于说话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将意味着你所说的话能够令对方乐意接受,而且,你的话语能够巧妙绕过险境,直入对方心里,继而影响对方心理。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它的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接受你所说的话,那你说得再多也没用。所以,为了让对方乐意接受,我们在说话时需要避开险境,把“危险语”吞进肚子里,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他人心理。
古代有一个国王,一天晚上做梦,满嘴的牙都掉了。第二天,他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梦见满口牙全掉了,到底是怎么一说?”第一个解梦人说:“皇上,这个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非常生气。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事情,两个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个把皇帝说生气了,皇帝龙颜大怒,杖他一百棍;然后,拿出一百个金币,奖给第二个解梦人。
上面这个案例中,同样的一件事情,两人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一个挨打,一个却受赏呢?分析他们所说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在沟通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两个“危险词语”而使整个话题都处于危险的境地,第一个解梦人话里出现了“死”这样的危险字眼,而且还不止出现一次;第二个解梦人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巧妙地解释为“长寿”。于是,两人话里的字眼不同,最终两人的待遇也千差万别。
心理点拔
在日常交际中,有一些话题是沟通的“雷区”,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开这些危险区,避开一些敏感、危险的词汇,这样才能促使沟通的顺利进行。
1.避开隐私
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事情,有可能是缺陷,有可能是秘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避开彼此的隐私,这既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护话语的“安全性”。
2.切勿不懂装懂
我们并不是万能博士或者百事通,即使自己知识渊博,但总有一些方面不如人,总有不懂得的一些知识。因此,无论是面对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还是面对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们都应该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言论。
3.避开忌讳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忌讳,比如关于“死”“棺材”“寿材”等;对方的生理缺陷,比如“残疾人”;对一些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比如“大小便”等,这些避讳词语都是需要避开的。
4.避开粗口秽语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粗口秽语,使用文明的语言。言语粗鄙是最无礼的语言,而且,有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