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荀子的人格精神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笔趣阁 www.xsbqg.com,最快更新天道:荀子传最新章节!
荀子是一位乱世哲人。他的思想和理论在乱世中产生,他的人格精神也在乱世中展现出耀眼的光辉。荀子的著述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宝,荀子的人格精神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他遵循儒家既重视社会责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目标远大,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百折不回,构成了荀子人格精神的核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地认识荀子的人格精神。
1.目标远大
“学者,故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①这话是荀子说给别人的,也是荀子的人生目标。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比比皆是,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
当了官的士人,有的卑鄙污秽,有的恣肆放荡,有的贪财图利,有的触犯刑律,有的不讲礼义只热衷于权势。
没有当官的士人,没有才能标榜自己有才能,没有知识却吹嘘自己有知识,贪欲无度却佯装不贪欲,阴险肮脏大言不惭地称自己很谨慎诚恳,自命不凡,趾高气扬。
那些俗儒、贱儒,道貌岸然,衣冠楚楚,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还为自己辩解说:“君子固不用力。”
荀子也奔走游说,但游说的目的与他们不同。荀子不为个人谋取官职和财富,更不为骗吃骗喝。荀子胸怀天下,一心推行他的治世主张,目的在于谋取华夏民族之和谐、统一。
荀子到过齐国、楚国、秦国、燕国,长平大战之后,在赵国最为困难的时候回到故乡。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君王都非常尊重荀子,给他优厚待遇。但他不留恋丰厚的物质享受,他要寻找的是能够按照他的治世理论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宁的圣主明君。
他对春申君听信谗言的回答是:“旋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可见荀子是一位非常看重人格尊严的儒家学者,荀子目标远大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是那些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祈求寻到一官半职的庸俗儒者完全不可与之相比的。
2.勇于担当
荀子所处时代的特征是纷乱与迷茫。列国争雄,战火纷飞,苍茫的华夏大地无一块平安乐土;异说四起,百家纷争,各色的华美言语令人迷茫无所适从。
荀子自幼学习的儒学在百家争鸣之中日趋衰落。黑暗中何处是方向,哪里有光明?荀子在黑暗中寻觅,在迷茫中睿智、冷静地分析诸子百家学说,坚定地做出选择:儒学所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①是天下人的共同向往,唯儒学能使中华长治久安,是可以追寻的方向。眼前儒学虽有缺陷,不像其他学派受追捧,但是,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唯儒学能指导华夏一统,唯儒学能治理大一统之后的国家,唯儒学能给华夏带来光明。所以,对儒学要做的不是因其有缺陷而抛弃,而是完善和提升。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几十年,荀子勇敢地担当起完善和提升儒学的重任,如女娲之炼石补天,似大禹之导洪入海,与百家论战,最终将儒学引入社会实践,让儒学从衰败之境崛起腾飞,为建设中华大一统之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3.追求真理
大凡称之为思想家的人,其首要特征是揭示真理。真理客观存在,时代正是由一个一个真理被揭不、被实践而釗进。
荀子一生都在研讨学问,追求真理。他做学何从不人云亦云,更不看别人的脸色。他问天,问地,问人,问世,努力探寻人世间重大的未解之谜,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开创了许多项第一。
荀子研究学问不拘泥于经典,他以现实为起点,又以实践检验论是非,“敢为异说”,不怕“离经叛道”。他点名批评墨翟、宋鉼、慎到、田骈、子思、孟轲等比他年长又著名的学术权威。权威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撼动的。敢于批评权威者既需要自己的学问功底深厚,而且要有直面真理的勇气。
荀子最为大胆的是公然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为人类开启了一扇洞悉人性之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摘引过黑格尔的一段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尽管荀子的性恶论后来被扼杀,但是其思想光辉却永不泯灭。
荀子之“敢为异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理论创新。在荀子之后的两千多年,正是因为缺少像荀子一样“敢为异说”的思想家,为儒学的封闭保守所困,没有理论突破,所以中华大地才陷入封建专制朝代更迭之循环,不能前进。
4.百折不回
荀子之一生是个悲剧。荀子的学说几遭门人的激烈反对、君王的轻视冷漠、小人的谗言诽谤。他到处游说,到处碰壁,以至于晚年流落在兰陵民间,依靠教书维持生计。
然而悲怆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气馁丧志。反而更加展现出其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圣人品格。
荀子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①“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121
荀子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当权者称赞也好,鄙视也好;其他什么人诽谤也好,污蔑也好,他一概不看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他不会因为身外的物质利益而改变志向。他心中唯一舍不下的是天下百姓和大道正理。尽管穷愁潦倒,却依然一如故我。在耄耋之年呕心沥血写下《成相》,用民间曲调唱出他的治世理想,在民间流传。《成相》从理论上看,是荀子对其治世主张的纲领性总结;从心态上看,是荀子离开人世之前的最后呐喊。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忧国忧民,他要把自己一生对社会的审慎思考传流后世,希望君王实行正确的国策,建立一个天下为一的太平盛世,不要重蹈历史败亡的覆辙,这是何等崇高的圣人心态!
目标远大,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百折不回,这就是荀子!
荀子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回味历史,思考一下乱世中的荀子人格是那样的崇高。荀子虽然已经远离我们,却好似就在我们的眼前。荀子对于走进市场经济面临着许多诱惑的我们,是一面镜子,是一种警示,让我们汗颜,让我们生出许多的感慨,给我们许多无言的教诲与启迪。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山里人的家门前躺着一块石头,那是一件面朝下躺着的石雕,山里人多年没有当回事儿。一个学者看见了,想把它买走。山里人很高兴,这么一块破石头,整天碍手碍脚,还有人要。很痛快地就让学者给一块银元拉走了。
过了一些天,山里人到城市里去,看见许多人拥挤在一座豪华建筑的门前。说里面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奇妙的雕像,两块银元就可以看一次。山里人感觉稀奇,便花上两块银元买票进去。
他看见展览的雕像的确很漂亮,很精美。但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这不是他家门前的那块破石头吗?
是的,这就是他门前的那块破石头。但是,学者去掉表面上的泥污,显露出来的却是一块稀世少有的精美雕塑艺术品。
荀子蒙冤八百年,被历史埋没八百年。因为一句“性恶”,对这位中华历史文化的巨人一次一次地进行着罪与罚的审判。这是荀子的悲哀,儒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虽然近代和现代许多著名的史学家为荀子正名,研究荀子的著作也多起来,但是,历史的偏见依然像幽魂一样在空中游荡,荀子的地位依然被压抑着,荀子和荀子的思想依然不是儒学的正宗。研究荀子的学者和研究孔孟的学者比较,少得不成比例。真正懂得荀子思想现实价值的人少之又少。一讲儒学,往往只讲孔孟,而把荀子忘记。其实,没有荀子对孔孟思想内圣化倾向的扭转,没有荀子把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没有荀子对儒家经典的传授,就没有两千年的儒学传统,也就没有儒家思想的今天。
荀子是一座文化金矿,这座文化金矿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金子终归是金子。荀子的思想一定会被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荀子的伟大人格精神也一定能够被更多的人认知。
一个文化复兴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兴起。如今是荀子重新展现光辉的时候了。重新评价荀子,正确认知荀子,给荀子一个应有的公允地位吧!
我曾经为一个纪念荀子的活动写下一篇简短的赋,就以此作为这本传记的结束语。
巍巍中华,源远流长。三皇开天,五帝定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贤竞辉,圣人天降。旷世荀子,光芒独具。少年求学,立志家邦。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倡儒秦国,议兵赵王。兰陵施政,心系苍生。上下求索,不循旧章。探求真知,敢为异说。为人师表,青蓝流芳。韩非李斯,弟子有众。一生勤奋,半世沧桑。《荀子》一卷,博大精深,日读日新。
劝学修身,育尺立本;解蔽正名,认知堂皇;天论礼论乐论,扫尽谬误邪说;
王制强国富国,谱写治世新章。人之性恶,一语震惊四海;
天行有常,一言理清上苍。
曰升日落,时代易迁,历尽沧桑巨变;
读荀子掷地有声之言语,涪加铿锵。
呜呼!荀子如旗,夺目灿烂;
荀子如碑,曲折悲怆之尺生,为天下榜样。
一代圣哲,唤醒愚昧于千年;
学不可以已,扬先贤之精粹,中华永昌!
2013年10月6日初稿于三亚2014年10月7日二稿于邯郫滴水斋2015年4月12日删定
荀子是一位乱世哲人。他的思想和理论在乱世中产生,他的人格精神也在乱世中展现出耀眼的光辉。荀子的著述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宝,荀子的人格精神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他遵循儒家既重视社会责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目标远大,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百折不回,构成了荀子人格精神的核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地认识荀子的人格精神。
1.目标远大
“学者,故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①这话是荀子说给别人的,也是荀子的人生目标。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比比皆是,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
当了官的士人,有的卑鄙污秽,有的恣肆放荡,有的贪财图利,有的触犯刑律,有的不讲礼义只热衷于权势。
没有当官的士人,没有才能标榜自己有才能,没有知识却吹嘘自己有知识,贪欲无度却佯装不贪欲,阴险肮脏大言不惭地称自己很谨慎诚恳,自命不凡,趾高气扬。
那些俗儒、贱儒,道貌岸然,衣冠楚楚,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还为自己辩解说:“君子固不用力。”
荀子也奔走游说,但游说的目的与他们不同。荀子不为个人谋取官职和财富,更不为骗吃骗喝。荀子胸怀天下,一心推行他的治世主张,目的在于谋取华夏民族之和谐、统一。
荀子到过齐国、楚国、秦国、燕国,长平大战之后,在赵国最为困难的时候回到故乡。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君王都非常尊重荀子,给他优厚待遇。但他不留恋丰厚的物质享受,他要寻找的是能够按照他的治世理论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宁的圣主明君。
他对春申君听信谗言的回答是:“旋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可见荀子是一位非常看重人格尊严的儒家学者,荀子目标远大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是那些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祈求寻到一官半职的庸俗儒者完全不可与之相比的。
2.勇于担当
荀子所处时代的特征是纷乱与迷茫。列国争雄,战火纷飞,苍茫的华夏大地无一块平安乐土;异说四起,百家纷争,各色的华美言语令人迷茫无所适从。
荀子自幼学习的儒学在百家争鸣之中日趋衰落。黑暗中何处是方向,哪里有光明?荀子在黑暗中寻觅,在迷茫中睿智、冷静地分析诸子百家学说,坚定地做出选择:儒学所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①是天下人的共同向往,唯儒学能使中华长治久安,是可以追寻的方向。眼前儒学虽有缺陷,不像其他学派受追捧,但是,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唯儒学能指导华夏一统,唯儒学能治理大一统之后的国家,唯儒学能给华夏带来光明。所以,对儒学要做的不是因其有缺陷而抛弃,而是完善和提升。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几十年,荀子勇敢地担当起完善和提升儒学的重任,如女娲之炼石补天,似大禹之导洪入海,与百家论战,最终将儒学引入社会实践,让儒学从衰败之境崛起腾飞,为建设中华大一统之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3.追求真理
大凡称之为思想家的人,其首要特征是揭示真理。真理客观存在,时代正是由一个一个真理被揭不、被实践而釗进。
荀子一生都在研讨学问,追求真理。他做学何从不人云亦云,更不看别人的脸色。他问天,问地,问人,问世,努力探寻人世间重大的未解之谜,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开创了许多项第一。
荀子研究学问不拘泥于经典,他以现实为起点,又以实践检验论是非,“敢为异说”,不怕“离经叛道”。他点名批评墨翟、宋鉼、慎到、田骈、子思、孟轲等比他年长又著名的学术权威。权威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撼动的。敢于批评权威者既需要自己的学问功底深厚,而且要有直面真理的勇气。
荀子最为大胆的是公然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为人类开启了一扇洞悉人性之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摘引过黑格尔的一段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尽管荀子的性恶论后来被扼杀,但是其思想光辉却永不泯灭。
荀子之“敢为异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理论创新。在荀子之后的两千多年,正是因为缺少像荀子一样“敢为异说”的思想家,为儒学的封闭保守所困,没有理论突破,所以中华大地才陷入封建专制朝代更迭之循环,不能前进。
4.百折不回
荀子之一生是个悲剧。荀子的学说几遭门人的激烈反对、君王的轻视冷漠、小人的谗言诽谤。他到处游说,到处碰壁,以至于晚年流落在兰陵民间,依靠教书维持生计。
然而悲怆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气馁丧志。反而更加展现出其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圣人品格。
荀子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①“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121
荀子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当权者称赞也好,鄙视也好;其他什么人诽谤也好,污蔑也好,他一概不看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他不会因为身外的物质利益而改变志向。他心中唯一舍不下的是天下百姓和大道正理。尽管穷愁潦倒,却依然一如故我。在耄耋之年呕心沥血写下《成相》,用民间曲调唱出他的治世理想,在民间流传。《成相》从理论上看,是荀子对其治世主张的纲领性总结;从心态上看,是荀子离开人世之前的最后呐喊。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忧国忧民,他要把自己一生对社会的审慎思考传流后世,希望君王实行正确的国策,建立一个天下为一的太平盛世,不要重蹈历史败亡的覆辙,这是何等崇高的圣人心态!
目标远大,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百折不回,这就是荀子!
荀子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回味历史,思考一下乱世中的荀子人格是那样的崇高。荀子虽然已经远离我们,却好似就在我们的眼前。荀子对于走进市场经济面临着许多诱惑的我们,是一面镜子,是一种警示,让我们汗颜,让我们生出许多的感慨,给我们许多无言的教诲与启迪。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山里人的家门前躺着一块石头,那是一件面朝下躺着的石雕,山里人多年没有当回事儿。一个学者看见了,想把它买走。山里人很高兴,这么一块破石头,整天碍手碍脚,还有人要。很痛快地就让学者给一块银元拉走了。
过了一些天,山里人到城市里去,看见许多人拥挤在一座豪华建筑的门前。说里面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奇妙的雕像,两块银元就可以看一次。山里人感觉稀奇,便花上两块银元买票进去。
他看见展览的雕像的确很漂亮,很精美。但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这不是他家门前的那块破石头吗?
是的,这就是他门前的那块破石头。但是,学者去掉表面上的泥污,显露出来的却是一块稀世少有的精美雕塑艺术品。
荀子蒙冤八百年,被历史埋没八百年。因为一句“性恶”,对这位中华历史文化的巨人一次一次地进行着罪与罚的审判。这是荀子的悲哀,儒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虽然近代和现代许多著名的史学家为荀子正名,研究荀子的著作也多起来,但是,历史的偏见依然像幽魂一样在空中游荡,荀子的地位依然被压抑着,荀子和荀子的思想依然不是儒学的正宗。研究荀子的学者和研究孔孟的学者比较,少得不成比例。真正懂得荀子思想现实价值的人少之又少。一讲儒学,往往只讲孔孟,而把荀子忘记。其实,没有荀子对孔孟思想内圣化倾向的扭转,没有荀子把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没有荀子对儒家经典的传授,就没有两千年的儒学传统,也就没有儒家思想的今天。
荀子是一座文化金矿,这座文化金矿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金子终归是金子。荀子的思想一定会被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荀子的伟大人格精神也一定能够被更多的人认知。
一个文化复兴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兴起。如今是荀子重新展现光辉的时候了。重新评价荀子,正确认知荀子,给荀子一个应有的公允地位吧!
我曾经为一个纪念荀子的活动写下一篇简短的赋,就以此作为这本传记的结束语。
巍巍中华,源远流长。三皇开天,五帝定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贤竞辉,圣人天降。旷世荀子,光芒独具。少年求学,立志家邦。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倡儒秦国,议兵赵王。兰陵施政,心系苍生。上下求索,不循旧章。探求真知,敢为异说。为人师表,青蓝流芳。韩非李斯,弟子有众。一生勤奋,半世沧桑。《荀子》一卷,博大精深,日读日新。
劝学修身,育尺立本;解蔽正名,认知堂皇;天论礼论乐论,扫尽谬误邪说;
王制强国富国,谱写治世新章。人之性恶,一语震惊四海;
天行有常,一言理清上苍。
曰升日落,时代易迁,历尽沧桑巨变;
读荀子掷地有声之言语,涪加铿锵。
呜呼!荀子如旗,夺目灿烂;
荀子如碑,曲折悲怆之尺生,为天下榜样。
一代圣哲,唤醒愚昧于千年;
学不可以已,扬先贤之精粹,中华永昌!
2013年10月6日初稿于三亚2014年10月7日二稿于邯郫滴水斋2015年4月12日删定